正文

在彼此身上看见孤独(17)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 作者:(英)贝利


斯特拉特福德之行,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节庆中上演的莎翁名剧,而是我们趁便观赏的一出歌剧《 天皇 》 ――这场演出实在精彩,令人难忘。但我们在这趟加拿大之旅所获得的真正启发,却是来自画家亚历克斯?柯维尔的作品。这位个性沉静的艺术家,隐居在新布伦兹维克省圣约翰镇,每年最多只画两幅油画而已。他的作品极为讲究细节和构图,笔触十分精致细腻,而这份精确跟他笔下的人物所呈现的那种宛如雕像的坚实感,恰恰形成尖锐的对比。他的人物气势雄浑,充满神秘意味,一如皮埃罗?弗兰切斯卡笔下的耶稣基督,但却沉浸在现代生活的日常活动中。有如中魔一般,艾丽斯立刻被他们吸引住了。她和柯维尔一见如故。柯维尔拿出他带来的所有画册,请艾丽斯观赏。那时,他受邀参加一场名为“艺术往何处去?”的研讨会――对一般作家和学者来说,参加这类研究会可说是家常便饭,稀松平常,但主办单位却得花费好一番唇舌,才说服柯维尔参加。这类活动固然枯燥乏味,但也还蛮好玩。柯维尔的出现给这场研究会增添一种突如其来的、充满个性的色彩。我和艾丽斯跟他谈得很投契。刹那间,我们整个人融入了他在作品中创造的世界――瞧,一个男子(也许是某个女人的丈夫)浑身赤条条,伫立在打开的冰箱前,在朦胧的灯光照射下呆呆望着冰箱里头的东西;瞧,一位表情无比深沉神秘、如同皮耶罗笔下人物的妇女,打开车门,站在门旁让她的子女上车。

我们盼望能够常常见到亚历克斯?柯维尔,跟他畅谈艺术人士,但他很少到欧洲来。有一次,他前往荷兰海牙,修补他的作品《 为牛群停车 》(Stop for Cows),途中停留在伦敦跟我们见个面。由于美术馆处理不当,在运送过程中,这幅画的一个角落有一小块油彩被刮破了,馆方出钱请柯维尔前来修补,设法使它恢复原貌。他们显然非常重视这幅作品。它的确是一幅杰作:画中一位身材丰满、脸颊圆润的女郎,转过身子面对一辆迎面驶来、但未在画面中出现的汽车,庄严地举起一只手臂,要求它停下来;她前方是一群黑白两色的奥尔德尼乳牛 和一片辽阔的天空,显示附近就是大海――乳牛背向观者,显露出肥硕的臀部和粗大的尾巴。在某一个层面上,这幅画看起来充满荷兰风情:非常健康,非常肉感,甚至带着些许幽默,让人看了觉得挺温馨的。但它同时也洋溢着一股奇异的、近乎魔幻的气氛,跟表面的现象形成尖锐的对比。柯维尔如何办到这点――他怎样构想和设计一个画面以呈现这样的对比――对我来说永远是个谜团,但是,艾丽斯一看就在内心引起共鸣,觉得这种表现方式非常熟悉。她常坐在书桌前,捧着她那本柯维尔画册,一看就是个把钟头。如今罹患了阿兹海默氏症,艾丽斯丧失了专注力,对绘画作品不再感兴趣,但如果我把柯维尔画册翻寻出来,摊开在她眼前,霎时间,她脸上会显露出以往的那种着迷神情。

柯维尔的画作之所以能够吸引艾丽斯,其中一个原因显然是:他从不追求时尚。在我看来,没有一位现代画家像柯维尔那样不屑赶流行,投一般人之所好。就像我们的老朋友、英国画家雷诺兹?斯通以山林为题材的水彩画作,柯维尔的油画独树一帜,根本不在乎社会的反应,尤其是那一小撮自命时髦的人。而这也正是艾丽斯的一贯作风。她从不探究,到底是哪些“要素”使一部作品既叫好又叫座。针对她在小说中呈现的社会场景,你也许可以这么批评:她的社会意识简直就不存在,不仅仅是天真无知而已。艾丽斯的小说世界欠缺人间烟火味。身为小说家,她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洞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然后将观察所得,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在作品中,但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社会批判。她对人生的感受和认知,跟通达人情世故、熟悉民间疾苦的金斯利?艾米斯 大相径庭,尽管她认识这位小说家和他那个才华横溢的儿子马汀,而且非常喜欢他们父子俩的作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