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说,印度做了三百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这是新兴的双文化国家;在韩国,同一家人,父母倾向农耕文化,儿女倾向西方文化,“泡菜”的一代和“汉堡包”的一代住在同一个大门里;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双文化不妨碍民族主义。
周先生强调,现代文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它不属于某一个人,也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作出创造,共同利用。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西方学者居多数,但是东方学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华人、日本人、印度人等。所以说现代文化是全球化的文化,它没有国界,是国际文化。把现代文化说成西方文化,是不正确的;说成美国文化,更加不正确。现代文化是从不同传统文化相互接触之后,经过彼此学习、提高、检验、公认而后形成的新文化。
“河西河东”论,来自文化不变的传统学说: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不变论认为文化本身不变,但可以水平传播。“四书五经”曾经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今后中华振兴,将进一步传播到欧美和全世界。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往返迁移;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轮流坐庄。这两种说法都是水平传播的不变论。把东西方文化看作势不两立,不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文化的演变规律。
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周先生描述了人类文化发展步骤的三个主要方面:一、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二、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简单地说,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三、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产业革命、民主革命,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方兴未艾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西方文化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和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殊途而同归。”有了现代文化,不是就不要传统文化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存不悖、相互补充的。现代人是“双文化人”,既需要现代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甚至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
读了这些论述,我觉得长期以来感到困惑的许多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融合与发展),一下子清楚多了。周先生不愧是学贯中西、跨越学科壁垒而又经历世纪沧桑的睿智长者,他那宽广的世界性眼光、博大的心胸和打通各种文化的高度学养,引领我们走出一时一地的井见,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世界。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自尊,反而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把自己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摒弃盲目的夜郎自大,才能真正意识到21世纪我们每个地球人应当担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使命。
摘自庞旸《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原载《群言》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