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妈妈看见婆婆没有把奶瓶洗干净就去消毒,不高兴了,小声地对婆婆说:“妈,奶瓶要先洗干净才能放到锅里消毒,要不然效果不好。”婆婆老了,耳朵不大好使,看见儿媳脸色不好看,赶忙问:“什么事?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把锅从婆婆手里拿了过来,还是小声地说:“算了,还是我来做吧。”婆婆还是没听清楚,看见儿媳满脸不高兴,她也火了:“我是来给你们带孩子的,再怎么不好,你就直接跟我说啊,怎么能给我这种脸色看呢!”妈妈赶紧说:“妈,我没有!”“还说没有,你照镜子看看你自己。得了,这样对我我还待在这里干啥啊!我这就回老家去,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位妈妈说:“老公,奶瓶很脏的,要先洗再消毒,要不然宝宝会拉肚子的,千万要记住啊!”爸爸说:“哦,是啊!可不能让咱们的宝宝闹肚子啊!我差点没消毒就冲奶粉了,幸亏你提醒啊,我赶紧再洗一遍,然后好好消毒。”在客厅看报纸和电视的爷爷奶奶听见了,抬起头看了一下对方,微微一笑,然后又忙着看报纸和电视了。
从上面三种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前面两种情况都因为父母有意无意的态度给老人造成了理解障碍,导致老人不能及时明白儿女的意思。
第一种情况,“猪”这个字在年轻父母心中的含义和在老人心中的含义有很大差别。在年轻父母当中,“猪”可以是一个昵称,老公把老婆或者老婆把老公称做“猪猪”的人不少。而在QQ等聊天软件中,卡通化的“猪”是非常可爱的,朋友之间经常以“猪”的表情来聊天,这并没有侮辱的意思,而是显得朋友之间非常亲密。即便不高兴而称对方为“猪”,其批评的程度也很低。但在老人心中,“猪”是好吃懒做的典型,说一个人是“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和老人对“猪”的表达意义产生了理解上的差异。
在第二种情况中,儿媳说话的声音太小,导致婆婆放大了儿媳的不满。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许多年轻父母想指出老人的不对,但是不好意思,因此声音比较小。而老人大都因为年纪大了,听力下降,因此听不清儿女说什么,但是能清晰地看到儿女的表情。在声音没有起到沟通效果的时候,视觉被放大了,导致比较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变成难以弥补的裂缝。
分析下来,我们可以总结出,由于词汇的意义发生变化、父母没有意识到老人身体功能的衰弱、父母面对老人错误的做法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等多种原因,许多父母难以和老人达成有效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非常苦恼,老人也十分不满。那么,父母和老人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最重要的莫过于两代人要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了。这里说的“共同语言”不仅包括父母尽量对老人感兴趣的事情同样抱有兴趣,茶余饭后多和老人唠嗑,还包括父母要尽量使用老人能够理解的词汇、语法。两代人的语言环境相差二三十年,必定会发生许多变化。特别是网络的兴盛,许多盛行于网络的词汇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老人根本没听过,更不知道什么意思。年轻人说话的腔调、夹杂着英文单词的表达方式,也让大多数老年人看不惯。而老年人老生常谈的往事,距离年青一代十分遥远。许多乡村才有的趣事,年轻父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而这些事情传达出来的情感,年轻父母也无法理解。语言环境造成了两代人的一种隔阂,反映在沟通上,表现为两代人在一起时很少聊天。在养育孩子这个共同关注的焦点上,两代人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造成不良沟通。基于此,我们建议做儿女的要尊重老人的语言环境,和老人沟通时尽量使用浅白、简短的语言,不要使用新生词汇。当然,新的养育观念必然产生新的词汇,这些词汇父母还是要向老人普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