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对症下药,打动客户的语言技巧

职场口才:说出“金饭碗” 作者:桑希臣


从言谈中捕捉顾客的意愿

顾客在采购货物时,尽管说不买,但总会透露出想买的意愿,否则他就不会来了。捕捉顾客流露的点滴购买的意愿,加以诱导,可促使成交。

比如顾客可能会向你提问: “你们多快能进到货?” “这件衣服去年好像卖得便宜一些。” “货物的价格能否降到整数?”“这台设备的保修期是3年吗?”“这件东西可以试用几天?”

从这些话语可以知道,顾客已经在关注运期、价格、售后服务了,这是在向你暗示他想了解和购买这些产品。只要你认真、诚恳地解答,等待你的就是成交协议了。

有的顾客会提出负面性的问题: “真有很多人购买这台机器吗?”“我必须立即作决定吗?”“这种皮革真的很耐用吗?”“这种皮革确实是鳄鱼皮吗?”

顾客这样问时,推销员不应感到反感,因为这是顾客从另一角度表达了他们的购买意图。这时,推销员需要给予明确、肯定的答复,消除顾客的疑虑,从而促使成交。有的推销员还善于把成交的提问含蓄地包含在询问中,只要顾客给出具体的答案,也就说明他实际上已决定订购货物,这样还可以缩短交谈时间,防止节外生枝。如:

“请问您打算买 10 件呢,还是 20 件?”

“请问哪一天给您送货比较方便,是礼拜一还是礼拜日?”

有的推销员善于在与顾客的交谈中,由全面到重点,在最短的时间内与顾客达成共识。如:

“小姐,您喜欢什么颜色?”

“我喜欢红色。”

“面料呢,是全毛、混纺、丝绸,还是化纤的?”

“混纺的比较挺。”

“您觉得成套好,还是单件好?”

“成套的。”

“请看这两套怎么样?尤其是这套浅红的,很适合您的年龄和身材。”

“真的吗?”

“当然。这种款式今年很流行,我这一天能卖出好几套。”

“是吗?不知这件衣服穿在我身上效果好不好?”

“很好的!很有时代气息,又很符合您的身材和肤色。”

“好吧!我检查一下,就买一件。”

推销员在这里先谈颜色,再谈面料,而后双方逐渐集中到一点,达成共识,使交易顺利完成。

有的推销员还擅长以肯定的语气说出顾客的看法,让对方回答“是”,这样继续进行交易就容易多了。

“这台计算机的输出系统有多路装置吗?”

“您是要一台有多路装置的设备吗?”

“是的。”

这样,成交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一位女士走进停车场,挑选车型。

她说:“我喜欢这种车,你们有蓝色的吗?”

推销员:“您喜欢蓝色的吗?” 这是明知故问,因为她已经说了,但这一问可得到对方的确定答复,而后推销员就可把车钥匙递给她。推销员的正面提问和建议性询问,可把顾客想的心事先说出来,从而得到顾客的肯定性答复,这样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推销员:“二位是来看装饰材料的吧?”

顾客:“是的。”

推销员:“这里的装饰材料很齐全,你们想买哪个品种?”

顾客:“地砖。”

推销员: “请到这边来,我想二位要买的一定是物美价廉、坚固耐用的吧?”

顾客:“是的。”

推销员:“是否还要色泽鲜明、质地坚固、清理方便的?”

顾客:“那样最好。”

推销员:“二位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顾客:“驼色,有立体感的。”

推销员:“这里的几种地砖的图案都有较强的立体感,请你们选用。无论您的房间是什么尺寸,都可以拼装。”

顾客:“真是不错,让我们来选一下。” 用语言“钩”住客户的心

运用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千方百计地“钩”住消费者,是推销商品、多做生意、获得较好经营绩效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那么,商业营销怎样让语言长“钩”呢?

1巧妙用语

在经商活动中,语言是有“价格”的,同样的货物,放在某些经营者手中,就能卖出去,而放在其他人手中,就有可能成为滞销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不可忽视,即巧妙的语言能吸引顾客、招揽生意。所谓“货卖一张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曾经有一位顾客到水果店里买橘子,问店员这橘子酸不酸,店员态度和蔼地解释:“橘子毕竟是橘子,总不能像糖那样甜吧?”

结果话音一落,顾客放下手中的橘子就准备走。而这时店主忙插话说:“橘子是甜的,要不你先尝一个,满意了再买,不满意就不买,没关系的。”顾客听后非常高兴,一下子就买了3斤,一笔生意就这样“失而复得”了。话谁都会说,但有的巧妙,有的笨拙。经商者接待顾客不仅要文明用语,还要善于巧妙用语,这样才能留住顾客,做好生意。

2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即利用先入为主的心理学原理,巧用语言,进行促销。有一天,日本推销专家二见道夫走进一家早餐店喝豆浆,他进门就说:“来碗豆浆。”然后便坐下来看报。老板端来了热气腾腾的豆浆问道:“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二见道夫的目光停留在报纸上,随口答道:“一个就可以了。”“咔嚓”一声,老板在豆浆里打进了一个鸡蛋。

二见道夫猛然醒悟,自己本来并不想要鸡蛋,怎么竟然会同意在豆浆里加进一个鸡蛋呢?这时,店里又来了一对青年夫妻。他们要了豆浆后,便亲热地交谈起来。老板端去豆浆时照样说了一句:“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接着“咔嚓”“咔嚓”两下在他们的豆浆里各打进一个鸡蛋。奇怪,怎么到这家店里喝豆浆的人都要加鸡蛋呢?第二天,二见道夫来到另一家早餐店,一位姑娘端来豆浆时问道:“要不要加鸡蛋?”

二见道夫的目光仍然没有离开报纸,不经意地回答道:“不要!”话一出口,他猛然想起了什么,环顾左右,发现几乎人人碗里未加鸡蛋,顿时悟出了前一家店老板的促销秘密:说话先入为主。

前一家早餐店的老板正是运用了人们先入为主的心理“弱点”,先给顾客灌输“要”的意识,以“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为“先入”,省去了顾客“要”与“不要”的选择,只让顾客在“一个”或“两个”上作决定,结果使鸡蛋销量大增,使本来利润微薄的豆浆生意增加了利润。

3善待问价

回答顾客的问价是商家的家常便饭,但在对待顾客问价的问题上,商家有种种不同表现,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讨厌。一些生意人讨厌只问价不购买的顾客,自己费了口舌,但顾客听了价之后,扭头就走了,所以现在有不少生意人遇到顾客问价就会来一句:“你买不买?”一下子把人噎住。一种是善待问价者。他们把顾客问价看成是难得的机会,因而回答问价者不是将顾客往外推,而是以真诚的态度想方设法把顾客拉住,或为顾客再次光顾本店创造条件,总之是不轻意地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顾客问价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货比三家看看哪家便宜;二是打听行情,看看是否值得购买,或者准备过一段时间再买;三是没事问着玩玩。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顾客有购买商品的可能,即便是问着玩玩,也说明他对你的商品产生了某种兴趣。而善待对你的商品感兴趣的顾客,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不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互敬互重、互惠互利吗?用一句“你买不买”之类的话先噎住顾客,甚至与顾客吵上一架,实在不是商家的明智之举。这样久而久之,你失去的将不只是一两个顾客和一两笔生意。

4抓住机会,适时激将

好胜之心,人皆有之,激发得当,有利销售。一天,一对外商夫妇走进一家高雅的珠宝商店,看到一只翡翠戒指,纹理清晰,色彩悦目,做工精细,于是爱不释手,很想购买。可是太贵了,标价8万元,两人犹豫不决。此时,售货员主动介绍说:“上个月××国总统夫人也曾来看过,对这只戒指赞赏不已,只因价格太高,没买。”

这对夫妇听到售货员的介绍后心想:“总统夫人都嫌贵买不起,我们买下来,岂不是比总统夫人更富有?”好胜心驱使他们作出了购买的决定,立即付款买下了这只价值8万元的戒指。珠宝店的生意做成了,这对夫妇的好胜心理也得到了满足,真是两全其美。

5努力创新,力求独特

广告语言自然也是商业促销语言,广告语言如果千篇一律,是很难吸引顾客的,只有努力创新,力求独特,才能招徕顾客。例如饭店通常以“名厨掌勺”“内设空调雅座”“免费卡拉OK”等广告语言招徕顾客,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就没有什么独特的吸引力了。而有些饭店的老板深谙其道,他们的广告用语力求出新,别具一格。在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一家小饭店的玻璃橱窗上写着:“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相邻的一家更妙:“美不美,品;信不信,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