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克冷场
任何一位讲话者,都希望能赢得听众的共鸣,甚至期盼着自己的讲话被那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打断。然而,有时也会事与愿违,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演时,却遭遇到了冷场,这是极其令人尴尬的场面。冷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单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在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好”“对”等简单的单音节词应付。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讲话者所讲的内容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是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者”的角色。所以说,冷场的出现,是讲话者的失败。为了避免冷场的发生,我们在讲话中应掌握以下方法。
1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实践经验表明,在单向交流中,应景式的讲话越短越好。而在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如果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
2变换话题,活跃气氛
所谓变换话题,就是如果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通过穿插趣闻轶事活跃现场气氛,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趣闻轶事是人们在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谈资,生活中的许多情趣即由此而来。讲话者抓住人们渴望趣味的视听倾向,恰当而又适时地讲述一些趣闻轶事,会使混乱或冷清的现场马上活跃起来,听众的注意力也会被迅速地集中到讲话内容上。这时讲话者再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这样效果就理想多了。如果是双向交流,话题的变换就是不定的,可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
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广东大学(即现在的中山大学)发表讲话,谈论三民主义。当时因为礼堂小,听讲的人多,通风较差,空气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较差,显得比较疲倦。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一下场内的气氛,于是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将它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挑东西用的粗竹杠)里,并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了。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用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时,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连竹竿的影子也没有了……”听完这个故事,听众议论纷纷,笑声、叹息声四起,结果会场的气氛活跃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于是,孙中山先生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竿,千万不要丢啊!”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原有话题的轨道上。
3赞美听众,求得共鸣
如果听众发现讲话内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讲话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合情合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新对讲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4适时提问,调动热情
在讲话者以自己的话语和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的同时,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讲话的顺利进行。因此,讲话者在必要的时候要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听众参与讲话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讲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和打破冷场局面。
某位领导正在面向群众进行普法意义的讲话,由于话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听众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进而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这时,这位领导者及时提出了这样的话题:“请开小差的同志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又将怎样来寻求法律的帮助呢?”这样一来,交头接耳的听众也就重新将注意力转移过来。
5激发兴趣,制造悬念
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讲话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讲话中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讲话所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讲话者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有一次,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作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讲话,当时会场一片混乱,几乎使讲话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普列汉诺夫双手交叉在胸前,用嘲笑的目光扫视着会场。当台下稍微安静了一些时,他大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我们来时就会——”他停顿了一下,大家以为他会说带着炸弹、武器、棍棒,然而他说出的话却出人意料:“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此语一出,整个会场笑声一片,甚至连一些反对者也笑了起来。普列汉诺夫见时机已到,将话锋一转,又重新回到了讲话的正题上。妙计应对搅场者
搅场也称为哄场,就是有意破坏现场秩序,使发言者不停被打断,甚至被迫终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搅场行为包括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等。
搅场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不管发言者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言之无物,听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三是听者对讲话内容不感兴趣。
在实际场景中,讲话人只能自己控制与改变搅场的情形。依靠与听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的行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会更严重。因此,发言者必须主动控制搅场,这时就需要不露声色地迅速判断产生搅场现象的原因,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果是反对派故意而为,就需要演讲者坚定信心、置若罔闻。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当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内容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了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
如果是讲话者自身的原因,演讲者就应该谦虚谨慎,自剖自责。可采取“当即纠正”或“借错为靶”的方法加以补救。所谓“当即纠正”,即将错话搁置一旁,将正确内容再讲一遍。这样做虽然纠正了错误,也没有正面认错,但毕竟露出了破绽,且内容会明显重复,其效果不会令人十分满意。所谓“借错为靶”,就是将错话当做反面论题,树立靶子,然后进行批驳,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正确的内容上来。这种补救方法不露痕迹,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活跃气氛的效果。例如,有位演讲者不慎说了一句错误的话,他当即意识到了,便灵机一动,故意将错话重复一遍,然后机智地说:“显然,听到刚才这句话,大家都笑了。大家想想,这句话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接着便对错误逐条逐款地进行批驳,使人感觉到演讲者是有意树立靶子,从反面进行论证。这种控场技巧实在令人叫绝!
如果是因为听者对讲话内容不感兴趣而出现的搅场现象,那么,讲话者最好展现出自己的幽默风趣,使现场生动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