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与哲学中的“厚颜主义”

厚脸皮也是一种竞争力 作者:赵宽一


我在“政治游戏”中落败了。落败的原因有很多,我可以把错误归咎到准备选举的时间比较短或者对方的某些能力要比我更加杰出、没有参与到组织中去、没有专人为我制订选举战略,等等。但是我失败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我自身。我的性格在很多时候都会表现得十分腼腆,经常会因为害羞而让自己无地自容,讨厌站在别人面前,没有办法狠下心来,而且还有些胆小怕生。我认为这些都是很致命的。这样看来,对于政界斗争的原理或者迈向胜利的道路中或明或暗的规则,我还并不能从容地掌握;或者可以说,在我的内心深处,对一些做法和观念是无法接纳的。

举例来说,在见到自己很陌生却手握着大权的人时,或是见到非难自己的人时,能毫不在意地大踏步走上前去,慷慨地与对方微笑握手,这样的行为是选举活动中的家常便饭。想要在仕途中生存下来,这项本领是无论如何也要掌握的。那些政客们,就算是与反对自己的人见面,也会露出微笑的表情,甚至恨不得磕着头说:“请投我一票吧!”

我觉得如果让我做出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对我的人格的摧残。在接近陌生人或与陌生人进行交涉的时候,不光是我,很多人都会想:“对方会不会觉得我的举动很可笑,我的行为又会不会给对方带来某些困扰?”我们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自己的诉求却成了牺牲品。小心谨慎、胆小怕事、紧张惶恐,这些怯懦的性格特征似乎在每一个庄重的场合都会有意地跑出来,搅乱你的思路,让你无法平静。久而久之,你甚至到了想避免与任何陌生人会面的地步。所以就此看来,以我这样的性格,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还真是天真。

在失败以后,我把在选举中偶尔写下来的记录整理了一下,并对选举全程进行了分析。虽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与让人受益匪浅的教训,但是其中最有意义的、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练就一张针扎不透、刀砍不烂的“厚脸皮”。

谚云“失败过的人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通过这次失败,我也得到了一些收获,或许也可以把这些收获归类在“失败学”的名头下面。这些收获正是“厚脸皮即竞争力”这一事实。竞争越是严酷,就越需要有一张厚得让人生畏的脸皮,这是通往胜利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不仅在政治领域是必需的,在工作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随时拿来借鉴的原则。除了要与社会的不公抗争,还要与其他同行业、同领域者竞争,与命运竞争,与自己竞争。在这些竞争之中,“厚脸皮”原则,会让你在攀爬的过程中,每一脚都踩得更扎实。本书就是对该原则进行详尽阐述的报告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厚脸皮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成功者的道具和胜利的前提条件。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中简直是屡见不鲜。我们不妨来看看,在世界史的舞台上纷纷登场过的英雄豪杰或者是伟人名士,那些书写过“胜利的历史”的人们,他们的道德底线,他们的行为规范,他们的处世原则。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之中连一个脸皮薄的人都没有。

中国的一位名叫北野的创业顾问发现了贯通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厚脸皮主义做官法”,而且他认为,厚脸皮也有不同的等级与阶段。那些直言不讳表达着自己无耻想法的厚脸皮只能算是低水平,只有当一个人用拐弯抹角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将“厚脸皮的美学”发挥到极致,才算是厚脸皮之中的高水平。

厚脸皮的价值不是只存在于历史之中。新西兰的前任总理海伦·克拉克身为女性,却罕见地毫不含糊地主张“厚脸皮才是21世纪领导者的条件”。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彼得·史路特戴最近也对人们这种“伪善的启蒙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厚脸皮就是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实践项目”这一观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