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该让自己体面地生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应该懂得廉耻,知道羞耻感,这才是常识,也是道理。作为人类,应当脸红的时候就得脸红。诗人爱德华·杨有一句诗:“面红之人绝非坏人。”
让-雅克·卢梭也说过:“脸红的人已经悔罪了。真正有罪的人,无论对什么东西都不会觉得害羞。”
那么,究竟什么是“厚脸皮”呢?
“厚脸皮”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就算遇到羞耻的事情也会没有廉耻地泰然处之”。在这里,“没有廉耻”说的是一个人身上没有那种知道爱面子或者是知道羞耻的心理,或者是在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留存体面的某种威信、举止、面貌或者模样。所以,“脸皮厚”并不是什么好的意思,也不是能够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脸皮厚”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脸皮厚”进行到底呢?
“厚脸皮”真是贬义词吗?
首先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吧。倔强、不顾面子、浑身是胆、光明正大、如入无人之境、勇敢、平易近人、顽固、不认生、热情积极、不惧失败、不屈不挠、不以为然、自由、一马当先、有自信感……这些词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呢?
不知道你会不会问: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词吗?我所给出的答案是“厚脸皮”。
我们先避开“厚脸皮”在词典上的含义,用肯定的态度来想想这个词的另一重意思吧。要想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答案的意思,你不妨先想想自己周围存在的、可以被称为厚脸皮的、遭受别人非议的人。然后,不要站在否定他或者是责骂他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拥护他、肯定他的立场上想。这样的话,你就能体会到“厚脸皮”新的含义了。
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看,如果有人说你“脸皮厚”的话,那在这个语境下,“脸皮厚”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虽然实际上的意思并不是很好,但是这句话如果是从批判你的人口中说出来的,那么他们其实是想牵制你,把你视为敌人。因此,他们在数落或者评价你所做的事情时,就会使用“厚脸皮”这个词。
但是当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者站在拥护你的人的立场上想想,情况就会变得大有转变。站在同一阵营的立场上去考虑,这不是厚脸皮,而是正正当当的行为;这并不是没有廉耻,而是对于目标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勇气的一种态度;这也并不是有失体面,不能维持自己的威信;更不是被剥夺权威、受到冷遇般的表现。这个时候,只有厚着脸皮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自信,才可以不被细小的事情所羁绊,才能够顺顺当当、不拘小节地处世。所以只要站在理解你的立场上,被人称为厚脸皮的行为,并不能完全否定。很多时候它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出自其他竞争者的挑衅。
我并不是在拥护或者赞扬那些不法之徒们所做的翻脸不认账的行为,更不是拥护绝对违背伦理道德的那种无耻的行为。我说的厚脸皮,与这两种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句话我刚才已经说在前头了。
我所说的厚脸皮是以从肯定的角度去审视作为基础,是有着自信感的,并且是光明正大的那种厚脸皮。比起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倾向于依照自己的信念去坦坦荡荡地做出某些行动——我指的正是这样的厚脸皮。
这种厚脸皮意味着你能完全放下自己的面子,坚韧不拔地去挑战原本让自己畏缩的事情;这种厚脸皮也意味着你不用在小事上操心过多,能够大步流星地前行;这种厚脸皮更意味着你永远不会陷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深渊中,会变得更加顽强且豁达。
这种厚脸皮意味着你能够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迎难而上;这种厚脸皮也意味着你会毫不回避自己的恐惧与惊慌,可以有勇气地面对;这种厚脸皮更意味着你不为失败而担心或者迷惘,可以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厚脸皮,同时意味着当你在听到竞争者的非议时,你不会把它们当做威胁寝食难安,而是会更加泰然处之。
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过于看重他人的目光,甚至因此而不断改变着自己。与这个变得厚脸皮的世界有所不同,我们一直在被“要遵守礼节”“要谦虚”“要关心他人”“要谦让”“要成为善良的人”这些观念洗脑,仿佛只有这么做,才能被周围的人们喜爱,才能成功。但是,这个世界如果只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前行的话,也有些过于凶险了。如果只用“善良的方式”想在竞争之中取得胜利的话,那似乎只是存在于理想国的浮光掠影。所以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在宣扬这种观点的人之中,世界性的畅销书作家,以及自我开发领域的专家韦恩·戴尔,有着十分独到的观点。我在拜读过他的文章之后,一股畅快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像是发现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全新准则一样,他的文章简直就像是为了支持我的这个观点而写的。
请你好好体味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吧。文章比较长,因此我只抽取其中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部分,并把它照搬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换个角度看世界,这也可能会成为你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标准的契机。我期待着那个紧锁着你的价值观念的绳结,能够在此解开,让你改掉自己对于厚脸皮的观点。
我们或许都身患“社会病”,一种叫做“自卑意识”的传染病。社会教育我们应当关心他人,教会又鼓励我们要心存友邻,我们也曾经学习过“要首先想到他人”这样的道理。戴着“礼貌”这扇面具的意识手段,成了社会的前进力量。用“礼仪”这样的话伪装起来的社会规则逐渐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别人的评价会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要牺牲我们自己的价值。
人类的文化将如何对待别人的目光,从行事方法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范畴。那些还没有被传统的“模具”禁锢的独立自主的思想,就会成为固有的社会制度的眼中钉、肉中刺。
不妨抛弃那种“看别人的目光行事”的态度吧。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是什么样子。我们肯定没有办法满足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要求,实际上,如果能满足50%的人的要求,那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从总统选举这样的事情就能明显体现出来。纵使在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也还有少半人投的是反对票。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别人对自己的异议。如果在某种程度上经常把他人对于自己的感情、想法、话语、活动的否定,一件件地都铭刻在心头的话,那无疑会让人陷入失落的深渊。
“礼仪”是这个社会中没有用处、没有希望的绝妙例子。书中写着,人们应该遵守某种细微的无意义的规则,并且对它们加以重视。虽然关心他人是一种文明的礼仪,但是毕竟还有90%的礼仪并不是仅靠几个人就能定下来的。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最适合自己。如果凡事都要遵守所有的规则,只能让自己的生活与理想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偏离。
社会之所以会日益发展,不是因为顺应了自然而然的社会现状,也不是因为那些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群,而是脱离常规的人们的功劳。变化是打破陈规、创造新纪元的革新家所带来的。想要成为实践家,就不应该一如既往地继承传统,而要学会抵制一成不变的社会化进程,顶得住革新所面临的无数压力。为了自我实现,抵抗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思想或许看起来有些叛逆,但这就是为了得到自主思考而要付出的代价。这么一来,在别人眼中你会是一个“独特”的人,也会是“自私”的人。你会让很多“正常”的人皱紧眉毛,百思不解。有时,还会被人群孤立。
我不是在怂恿无政府状态。谁会想破坏社会的安定呢?只是我们当中有不少人想在社会这个大框架内,获得更多自由而已。重要的是选择。也就是说由服从心理中得到自我解放的能力。想要学会拒绝社会化的方法,首先就应该打破陈腐观念,不要去在意周围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