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一种竞争力

厚脸皮也是一种竞争力 作者:赵宽一


据说朴京林在一次乘坐飞往纽约的飞机,并抵达机场时,对入境审查官的“为什么来美国”的提问,反复回答了数十次“请不要再进行提问”。她讲述的学习英语的技巧中,占据第一位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变得厚脸皮”。虽然这是每个人都懂的真理,不过却是最难实践的。朴京林亲自告诉了我们“厚脸皮”对学习英语可以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大众媒体来宣传自己是如何通过傲慢与厚脸皮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但仅仅用外在的“厚脸皮”是不够的,每天在去往学校的路上,他都会听20分钟的收音机,学英语学到凌晨两点的那种韧劲与拼搏也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谓的竞争力,就是指“具备竞争的能力”,这是能够在斗争中获取胜利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其模糊,主要因为这种前提条件形式多样,并指代广泛。当然学历与技术,外语以及善于交际的能力都会成为竞争力,甚至人的形象与声音都会成为竞争力。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竞争对手而异。

竞争力也许会是绝对的条件,同时它也是相对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精通外语,那么这个人便具备了多元化时代的竞争力。但是,如果在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外语比他的更厉害的人,那么他的外语水平就不再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从这种角度来看,竞争力便是相对的。

我们将具备绝对竞争力的人称为人才,所以每个企业都在揭示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为了选拔或者培养人才而付出很多努力。

通用电气公司将热情、富有活力、判断能力、最高志向、实践能力视为挑选核心人才的条件。索尼公司注重的则是好奇心、责任心、善于思考、乐观主义、勇于冒险等心理素质。

然而,韩国在挑选人才方面,始终是保持低调的。例如三星经济研究所的选拔条件是员工的全方位能力、主导变化能力、道德、人情味。LG经济研究院的条件是勇于攀登、积极挑战、道德修养、高悟性、职业伦理、吸收能力、核心价值,等等。

但是在这里面,似乎有些条件让人们摸不清头脑。像好奇心、道德性、人情味到底是依据什么来判定的呢?

如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公司,根据岗位的不同,招聘人才的标准也是参差不齐。同一家公司的研究人员、办公人员、营销人员的标准不可能是一样的。

那么将“厚脸皮”作为挑选人才的条件会如何?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厚脸皮的观点,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选拔标准的存在。

说到“人才”,我们的脑子里通常会浮现出干干净净的优雅“书生”气质。与其说是动态的,还不如说它是一幅静态的画面。商场如战场,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会在某一时刻拼得你死我亡,虽然残酷,但这正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但通过挑选人才的标准,我们无法感受到激烈的竞争与危机态势。教条一般铺设的选拔条件,摸不着触不到,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框架里的宣传口号。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如果“耗子”是目标,那么“猫”就是人才。人才意味着能达到目标的人。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实现企业目标的人就是人才。就此而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不怕苦不怕累的执著、热情、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道德与人情味很难成为一种具体的衡量标准。先不说人才,作为员工,或仅仅作为一个人,道德和人情味都应该是必备的条件。

激烈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富有激情的人才”,而不是“苍白绵软的人才”。就像上文提到的朴京林的例子,如果流利的英语是多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么将认真学习达到目标的韧性称之为“厚脸皮”会如何呢?这也不容忽视。

“要想攻克外语,就要厚脸皮”,这是专业人士所给的忠告。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秘诀,但这“秘诀”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厚脸皮的人并不多,因此能够攻克外语的人也不多。从这种角度来说,厚脸皮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因此厚脸皮就是能力,就是竞争力。

不仅仅是在攻克英语方面,对于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政事缠身的政治家、需要面临激烈竞争的上班族,厚脸皮都是必要条件。之后我会不断强调所谓的竞争力就是在“我”与“你”的竞争中胜利。大胆、厚着脸皮渡过难关的恬不知耻,确实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手段。

像“不要脸的赞扬论”、“不要脸的狡辩”都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从肯定的角度来讲,厚脸皮就是执著于胜利的表现。因此我认为作为人才,厚脸皮是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世界里必备的条件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