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本概念(2)

人本教练模式 作者:黄荣华


人是根本,人乃本源。尤其是当我们了解了汉字"人"的来龙去脉,将教练技术与中国古老智慧进行融合和嫁接,创造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人本教练模式后,这门新兴的管理技术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成就了更多人的人生。

第一章 人本概念

第一节 "人"的起源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魔方"的汉字则是东方文化的血脉载体。时代的发展,历史的痕迹,包含在汉字的演化进程中;智慧的沉淀,历史的继承,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踪迹。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光芒照耀着人类,同时也证明着人类。

人"字的起源和演进也蕴含着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光辉。最早的人"字,是出现于公元前 1400 年商代的甲骨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载道:"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像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人"是象形字," "像一个侧立的人,因为是侧立的,所以可以看到他的一臂一胫。对"人"还有一种象征意义的理解——"人"通过描绘出一个侧面站立的人,象征着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能直立行走。

甲骨文的"人"字今天的"人"字在早期,"人"就代表一种身份和地位。据史书记载,早期卜辞(卜辞:殷代把占卜的时间、原因、应验等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录),殷王自称"一人",晚期卜辞,殷王自称"余一人"。在古典文献中,商周两代奴隶主社会,其最高奴隶主称"一人"、"余一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人本教练模式有"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人无二人"的说法,可见当时"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古人对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积累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字和成果。

《易 · 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清朝俞正燮说:"人者,五行之秀,万物之灵。"洪秀全在《厚道觉训》中的说法是:"天地之间人为贵,万物之中人最灵。"西方的论人之道不胜枚举,非常知名的是古希腊的一句谚语:"人是万物的尺度。

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的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有一段关于"人"字的经文:"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羲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这包含了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几点要求:一是人是相互支撑的,二是要站起来,三是要行仁义。

许慎说:"凡人之属皆从人。"仔细研究甲骨文,就不难发现由"人而组合成字的奥妙。比如两个"人"字,同向挨着就是"比"和"从",背向而对就是"北",一正一反构成"化"。许慎的解释是:"从",相听也,从二人;"比",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北",二人相背;"化",教行也。

比从"的三种写法北"的两种写法化"的两种写法甲骨文字例 中国古老文化借助"人"字,早就道出了人类成长的共有规律:人的认识起点是"比",通过人和人的比较而类推一切,善恶、苦乐、贫富、有无等等,皆是因"比"而来;"比"过之后,就进入"从"的阶段,模仿别人,学习经验;当自己有了认识和积累,就不服气,出现逆反心理,到了"北"的过程;然后到达"化"的境界,不盲目地"从",也不极端地"北",而是依据自己的生命要求转化各种能量,当然是朝着自己的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