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就是我们的真我价值。真我价值是一个人最本真的追求,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状态。本来,人一生下来是"人法自然"的,可以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孩子想要一件玩具而得不到,就会放声大哭,孩子在很多人面前唱歌而不害羞,均是自然的流露。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外界不断教会我们用很多世俗约定的框框来装扮自己,把最本真的东西藏了起来。久而久之,本真被掩盖至遗忘,装扮被当成了真实,人们无法认识自己。于是,替代价值取代了真我价值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替代价值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横冲直撞。
我不快乐,因为我的企业不能壮大"、"如果每年有 5 000 万的利润,我就很幸福了"等等,把"企业做大"作为快乐的必要条件,不少人在这个逻辑中等待快乐;达到 5 000 万的利润才幸福,如果一生都达不到,那岂不是一生不幸 不难发现,快乐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是真我价值,而企业规模和利润是替代价值,替代价值只是一个工具,真我价值才是人内心永恒的追求。
当替代价值成为主宰后,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很容易失去方向,并且把快乐和幸福的心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显然,替代价值带给人的也许是短暂的满足,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价值需求,真我价值需要用真我的方式去达到。就像甘地那样,在物质上清贫如洗,但他活得轰轰烈烈,为人类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真我价值没找到,内心的冲突常常让人生活在混沌之中。有的人抱怨工作环境不好,渴望转换环境,10 年过去了,他还在原地,抱怨依旧,渴望依然。他说的是对自由和挑战的向往,行为上却是绝对的保守和稳定。
有的人经常说自己喜欢旅游,也渴望去旅游,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从来没有去旅游,尽管他还是在向人们传播渴望旅游的梦想,尽管他说没有行动是找不到时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今后也同样会没有时间。
这些人是自我欺骗吗 不是,他们的渴望和述说是严肃而认真的,他们的确有这些想法,不过,那不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只是对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羡慕。真正渴望旅游的人,是毫不犹豫地背上背囊上路的人;真正渴望挑战的人,是把双脚踏进挑战环境的那种义无反顾。真我价值往往是通过一种直觉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我们天生就相信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只是后来要顾及别人的看法,要顾及面子,没有勇气拒绝别人意志的灌输,不断地被世俗影响。我们经常在无形中被别人的意志左右而没有觉察,也更不愿意承认被他人左右。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要创造他自己,要设计其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他设计的包括'我应该是什么'或'我应该成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追问一下自己:我究竟需要什么 我的真我价值是什么 找出最初的你,找到天生的你,找到你发自内心的东西。在激情这个结点上,教练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帮助被教练者找到他的真我价值。
自由选择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犹太人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受尽了磨难。三年的牢狱生涯,使他除了一息尚存人本教练模式之外别无他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仅剩下他和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丧失一切,饱受饥寒凌辱,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用意志的力量征服了命运,出狱后成为了全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