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爸爸”们之所以会做出如此牺牲,是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就是其自身的一部分,也是其个人生命的一个延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韩国社会一样,在“我”和家族之间存在着如此模糊的界限。他们通常不会说“我的孩子”,而说“我家孩子”,也不会说“我的老婆”,而说“我家女王”。在很多父母的内心中,与“我”紧连着的便是子女,而在稍远的地方才是自己的配偶。
作为父母,很容易把子女当成如同自己手足般的存在,并误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当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问题时,他们不去从孩子和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将原因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一些偏激的父母在看到孩子被老师训诫之后,甚至冲到教室去扇老师的耳光。这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父母心中的自我受到了伤害。
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孩子是在自己之外单独行动的独立个体,而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能够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之名,让孩子接受高费用的教育,可以忍受几年的家族分离,因为他们坚信,“我”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延伸——子女,可以代替“我”来实现。
人们越是觉得现在的生活乏味、无趣、缺少满足感,就越会在自我的延伸——子女身上投注更多的热忱。然而,在父母们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利他性主义的表现,是出于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的动机。但实质上,这只是以牺牲自己并培育子女的名义,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行为。所以,就算孩子对父母说“不用再为我做任何牺牲了”,父母们依然无法做到放任不管。
问题是,孩子们干脆就没有希望父母做出如此牺牲,所以他们的感激往往都显得有些迟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建立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已长大的孩子就会声称,再也不会过像木偶一样被父母操纵的生活,并向父母宣告独立。经历过这种事情的父母,很容易陷入内心的混乱之中,特别是对于长期以来做出太多牺牲的父母(如大雁爸爸)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是,想要挽回,又发现覆水难收。怎么办呢?父母们损失了金钱,却没能换来孩子们的感激,可谓是人财两空。孩子们也对留学生活感到厌倦,想回家去,又不能说回去就回去,毕竟父母付出了那么多代价。
期待越高,牺牲越大,投资越多,就越难对结果感到满足,而且,投资对象的相对价值本来就在下降,所以,如果连结果也不能尽如人意,那么对心理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成为很难治愈的致命伤。如果到了那时,父母们已经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期,渐渐步入老龄,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惨淡呢?
父母们明明了解这些情况,可为什么还是苦恼于“是否应该送孩子留学”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韩国的生活真的让人很累,而且往往连一点盼头都没有。就像在遭遇事故时,人们通常都是把女性和孩子先送到救生船上一样,韩国的“大雁爸爸”们在韩国这艘船上,把妻子和孩子们先送了出去。但是,“大雁爸爸”们仍然对自己有能力可以送自己的孩子们去留学而自豪不已。他们在毫无根据的乐观心态中追逐希望的勇气,是不是21世纪自我牺牲的典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