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管理(3)

莺语:写给“杜拉拉”们的166句话 作者:叶莺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偏重于正本清源,西方则偏重于法制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集思归纳,西方则偏重于逻辑推演;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系统思考,西方偏重于系统运作;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个人修炼,西方则偏重于团队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鼓励循规蹈矩,西方则提倡突破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推崇述而不论,西方则风行当众辩论。像这样的文化差异,在实施和接受不同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

◇在企业管理中中国人比较重视原则、规矩与和谐,西方人更注意过程严密、细节完善,不在乎"伤感情"。中国人比较擅长现场协调、随机应变,西方人则坚持分工、制度及事先备好不同沙盘应对策略,一切按预定方案执行。一个让西方人十分费解的现象是,中国人在会议上不发言或没有发言不等于"同意"或"赞成"。西方人若不同意,在会上绝对不会"收声",直到投票表决完为止。中国人愿意在一个方案的讨论和修改中形成共识,大家都有面子。西方人往往带着不同的方案进行论证,达成你中有我的方案形成共识,大家都不失面子。

◇我意识到,真正会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是在政治舞台上你说什么,而是在经济舞台上你能做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用一代人的时间,两代人的努力,已拿下了世界经济舞台的话筒,也成了经济圆桌上的新兴盟主。当然也是人类经济史上的新传奇。

◇对于任何事情,要有一种尊敬,你才能够理顺,才能非常心平气和地接受,当你接受了以后,他就可以融合。在你的思考,你在决策整个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重要的指标。当然对于任何同事共处的人,也要有一种尊重,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人在某种程度中,很难使你由衷地"尊重",那么,你必须"自重"。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但要治好现在你接手企业已经有的病,更重要的,在治已经有病的同时,必须另外一只手要防范没有发生的病。往往,在你治已经有的病的过程当中,你制造了新的病情和新的病源,有新的病症出来。做个领导像开赛车一样,手脚心眼要一并灵光,一个是油门、一个是换挡、一个是刹车、一个是转弯、一个是加速,要看的是车手如何协调取胜。

◇在你作为领导管理企业的同时,也是企业在管理你,你的员工在管理你。管理是互动的,你管他,同时也要赋予他一定的力量来管你。当没有这种力量给予他的时候,他在你的团队里就不会长久,你和你的企业也不会长久。

◇一个企业要有文化,就如同我们说一个人要有人格,一个领导要有魄力,一个国家要有国魂一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等于是是失魂落魄。一个好的企业一定要有好的价值观,好的价值观它必定位于好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做任何一件事,或是跟任何人交朋友,甚至是跟一个人泛泛地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诚信。有诚信,才有交往的基础。任何企业,任何产品,最终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如果不是以人为本,只是以利润为出发点,又是没有诚信,很难最终生存下去。别忘了,信誉是第二生命。而一个泛泛之交,也有可能冤家路窄,说不定有一天在江湖路上严肃地交手。如你有不诚信的记录,你的信誉会令对方置疑。

◇当你去谈判的时候,你不能够只是一厢情愿地想,这件事情如何能够有利于我。人们常说为人做事上上策是利人利己,其中策是利己不利人,其下策是利己害人,而下下策是损人不利己。其实,凡事是害人的或不利己的,最终绝对不利己,所以,在谈判的过程中,只能走利人利己的上上策。

◇中国字的"仁"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仁"字是一个人字旁再加上二个人,这三个人代表你、我、他。当我的心里有了你,也有了他,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里有了"你、我、他",就形成了社会、部落、群体,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定要梳理、协调,形成了相处、相爱之情,互敬、互助之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

◇企业管理层要有一张统一漂亮、表里合一的"脸"--FACE

F Focus 聚焦方针

A Alignment 步调一致

C Communication 沟通为王

E Execution 执行至上

◇视野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命运,

命运决定快乐,

快乐决定成功。

◇该怎么说?

大事,严肃地说;

小事,别随便说;

着急事,挑一个重点说;

做错事,直接认错地说;

复杂事,层次分明说;

简单事,三言二语说;

没把握事,不要胡说;

没发生事,千万别说;

郁闷事,只对知心好友说;

伤心事,还是等想开了说;

生气事,没人想听你说;

八卦事,听罢就别再说;

别人事,最好不要说;

自己事,聆听别人怎么说;

领导事,要有胆实话实说;

同事事,将心比心来说;

朋友事,什么都不用说。

◇兢合--与其和人争得你死我活,你输我赢,或是两败俱伤,不如我们都活着,你赢,我也赢的活着。良性竞争是不要互挡财路,而是合作谋求共存,各尽所长,形成互补。或分别找新的出路,兢合谋事,所谋乃成。这是新人类的新"生"与"活"。

◇企业的转型与成长,应该由外向内去观察。因为外在的变化才是企业的命题--企业的思维导向如果总是从内部向外观察,看到只能是企业的昨天和今天。唯有从外部向内观察,才能看到企业的明天。

◇转型就是变革,变革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放弃过去。因此企业需要吸引和补充具有不同视角、不同经验和不同经历的新的管理人员,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企业与个人转型的基本要素就是要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你希望看到的情景;更难下手的是你必须有勇气去做必须做的事,而不是你喜欢做的事。管理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定位,修炼自己的内秀,才是唯一令你不惑有悟的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