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节:入宫伊始(2)

历史上的李连英 作者:纪连海


按白云观传戒律师传承,同治、光绪年间第十九代传戒律师为张宗璿;第二十代则为高仁侗。高仁侗升座白云观方丈后,刘多生屡充白云观护坛化主,曾"输资巨万,道众咸仰食焉"(见现存白云观祠堂院内高仁侗作《刘诚印墓志铭》)。

刘多生对白云观的奉献不可谓不大,而白云观给予刘多生在道教的荣誉也很高。正是这位誉满北京白云观的太监刘多生,于1884年秋,张宗璿方丈从南阳玄妙观再次来北京白云观授戒传法之时,在高仁侗(云溪)的支持下,倡议开创了"龙门岔支霍山派"。以公众的名义,叩请愿遵"宗"字为第一代号。实际即尊"丘祖"为祖师,张宗璿方丈为该派第一代宗师,刘多生本人则为第二代宗师。

此后的太监,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的道派,当然都可以受戒而为该派法裔了。如活到解放后的太监边法长(曾住兴隆寺),在1927年便曾在白云观受戒;受到太监刘多生的影响,李连英本人和他的很多后裔也属于霍山派道徒。

此后,刘多生为了扩大道教的声势,曾先后捐募白银2万1千多两,在白云观传戒3次,受戒者达到1100多人,宫里有许多宦官都受了戒。刘多生还自捐白银3600多两购良田15顷,作为白云观的香火之资。据统计,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时代的宦官寺观26处,刘多生一派即建有20处,其中以地安门鼓楼后娘娘庙胡同的鸿恩观、北海东夹道的素云观和蓝靛厂立马关帝庙规模最大,香火也最盛。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刘多生、李连英等众多太监为什么非得要信仰道教呢?

2、太监信仰道教之谜

(1)非常现实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宦官大多是穷苦人家出身,是为生活所迫而走上这条道路的。他们在年轻力壮时执役于宫廷,温饱当然不成问题,然而一到年老力衰,失掉服役能力之后,都要被驱逐出宫的。这些人除了服侍人之外,并不具备自我谋生的能力,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为宦官在社会上是低贱的,家族中出了一个不男不女的"老公",是整个家族的耻辱,死后也不许入祖坟。有的宦官则是从小被人拐卖出来的,连自己家在何处也无从知晓。基于此,宦官们大多在年轻时便积蓄钱财,购房置地,或捐钱寺观,以备晚年有个栖身之所。

(2)由于寻求心理上宗教慰藉与生理上有缺憾的情感,对长春真人丘处机和明初高道邱玄清怀有敬仰与寄托精神的依托之情。这种情感,转化为宗教观念,只能隐藏于心而难以表白于口。而长春真人丘处机一生修持严谨,清静绝欲,堪为楷模;明初高道邱玄清曾拒绝帝王所赐美女,誓志苦修而自阉(见《白云观志》)。这两位超凡的苦修者,都曾住持北京白云观,深受道众崇敬,故而太监对白云观情深意重。而苦难的社会给予太监们的惨痛遭遇,使皈依全真道并开宗立派的太监们,聊可扬眉昂首于道士之列;用宗教超凡、神秘的绣帷来衬托其人格的庄严,并求得精神支柱与归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