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案例:南极的教训
1911年,有两支雄心勃勃的探险队,他们要完成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踏上南极,成为登上南极第一人!
一支探险队的领队是挪威籍的探险家阿尔德·阿曼森。队伍出发前,阿曼森仔细研究了南极的地质、地貌、气象等问题,还细致地研究了爱斯基摩人以及极地旅行者的生存经验。于是,制订出一个最佳的行动策略:使用狗拉雪橇运送一切装备与食物,为了与之相匹配,在队员选择上,他们将滑雪专家和驯狗师吸纳进队伍。
为完成到达南极这一伟大目标,阿曼森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只用6小时前进15—20英里,大部分工作皆由狗来完成。这样人与狗都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以迎接第二天新的旅程。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领队阿曼森事先沿着旅程的路线,选定合适的地方储存大量补给品,这些准备将减轻队伍的负荷。同时,他还为每个队员提供了最完善的装备。阿曼森对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状况或问题进行分析,依此,设计好周全的计划与预备方案。
这些有备无患的措施,使他们在向南极的挺进中,即使遇到了问题也能很顺利地解决。最终,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第一个将挪威的国旗插在了南极。
几乎是同期进发的另一支探险队是由英国籍的罗伯特·史考特所率领。这支队伍采取了与阿曼森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不用狗拉雪橇,而采用机械动力的雪橇及马匹。结果,旅程开始不到五天,发动机就无法发动,马匹也维持不下去了,当他们勉强前进到南极山区时,马匹被统统杀掉。所有探险队员只好背负起200磅重的雪橇,艰难地行进。
在队员的装备上,史考特也考虑不周,队员的衣服设计不够暖和,每个人都长了冻疮,每天早上队员们都要花费近一小时的工夫,将肿胀溃烂的脚塞进长筒靴中。太阳镜品质太差,使得每个队员的眼睛被雪的反射光刺伤。更糟的是,粮食及饮水也不足,每个队员在整个行程中几乎处于半饥饿状态。
史考特选择的储备站之间相距甚远,储备不足,标志不清楚,使他们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更要命的是,原计划四个人的队伍,史考特临出发时又增添了一人,粮食供应更加不足了。
这支探险队在饥饿、寒冷、疲惫甚至绝望中,花费了10个星期走完了800英里的艰辛旅程,精疲力竭地抵达了南极,当他们到达南极时,挪威的国旗早于一个多月前便在此飘扬了。更惨的是,所有队员在顶着凛冽的寒风和饥饿的回程中,不是病死了、冻死了,就是被暴风雪卷走了。这支探险队最终全军覆没。
行动策略是指实现团队近期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行动策略是实现团队目标方向的具体行动指导和路径,当团队的目标方向制订后,就应制订行动策略,否则,目标方向就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另外,一个团队的行动如果没有策略进行指导,就犹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任何方向的大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因而,唯有制订行动策略,团队才能向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团队成员才能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提高团队上下的办事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团队行动策略的制订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好的行动策略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以及对目标的理解和全面系统的积极思考。没有全员的高度参与和对目标的清晰理解,将会使行动策略的接受度和执行性大打折扣;而系统全面的积极思考,又会使行动策略更有效,更可行,更具有持续价值和张力。
另一方面,行动策略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行动策略等于零。
话说有一窝老鼠,讨论对付猫的办法。它们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经过比较优选,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给猫脖子上挂个铃铛。这样,猫走到哪里,铃铛响到哪里,大家就可以根据铃声来躲避猫了。主意非常好,可是,谁去挂呢?一窝老鼠都哑口无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