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也智计,败也智计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译文】

只知谋划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释义】

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智商很高的大臣良将最终会受到迫害?为什么有些人在对外战争中百战百胜,可谓智勇双全,但在朝廷内部却经常败北,总是发生政治悲剧?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心思放在做事上,自恃聪明,又爱卖弄,却忽略了身边的矛盾,愚蠢得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结果,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

【事典】

杰出的军事天才韩信不能不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其笨拙不仅表现在功高震主上,还表现在居功自傲上,我们从《淮阴侯列传》等文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韩信居功自傲的性格心理,就是在刘邦面前他也不懂得收敛,觉得自己与刘邦是关系很铁的哥们儿,说起话来就毫无顾忌了。

刘邦在取得霸业后,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军事才能,韩信一一做了点评,并总结说那些将军无论在沙场征战,还是出谋划策,都有很大欠缺,实际上是想表明哪个人在他韩信眼中都算不上有才能的人。

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

“您最多只能带十万人。”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对我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这一下刘邦受不了了,强作笑颜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

韩信通过对刘邦神态的观察得知自己无意中说错了话,连忙掩饰说:“陛下虽然不能带很多的兵,但您却善于统帅和指挥将领,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这就是我始终在您手下做事的原因了。”

这就是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由来。

韩信这样说并不是想表达什么“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是说,你能登上王位,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本事,而是天意,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

刘邦见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傲放肆,心里自然很不高兴了。作为臣子,本应该自觉服从刘邦的领导,但是韩信在与刘邦的“上行协调”上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有才却恃才傲物,有智而不能审时度势,有能力但目空一切”,难免会引起主子的不满。

还有一次,他在平齐之后派人向刘邦请求当代理齐王,并且始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加害他。殊不知,居功自傲自以为是的心态正是将这位智勇双全的奇才引向黄泉路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仅在皇上面前如此,在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其他功臣们面前,韩信也表现出一副聪明得意的样子。

樊哙是与韩信一样的著名军事统帅,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第一心腹,曾被封为大将军,左丞相,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樊哙是一个懂得谦卑礼让的名将,对韩信也是礼遇有加。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像你这样有封王地位的大人物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而韩信对樊哙却不屑一顾,不愿与之同伍,出门后自嘲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这般人同列了!”在韩信看来与樊哙为伍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韩信连樊哙这样的功臣都看不上,也羞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更别提别人了,这种自恃功高、自恃聪明的处世态度难免招致他人反感。

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辉煌和过人的军事才能,似乎永远是他居功自傲的资本,但这也恰恰成为了他自己惨遭横祸的“元凶”。假如韩信懂得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那他对汉家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

【事典启悟】

韩信一生的成败荣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聪明智慧、杰出才能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但也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有许多智商高人一等的天才,做出了一番事业之后,便开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其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低能者更惨。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