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贵不骄纵才会保全其身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

势力总会有消减的时候,人终究会有一死,不骄纵的人才会惠及后代。

【释义】

富不奢淫,贵不骄纵,只有“虚其心”,低调为人,韬光养晦,不争虚妄之名于人先,才能“实其腹”而获得恒久不去之成就。

【事典】

唐肃宗将京师收复后的一天,李泌晋见肃宗,被肃宗留下来一起喝酒,尔后一起睡觉。可见君臣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但李泌并没有因自己是皇上的宠臣骄纵自己。这期间,李泌觉察到宦官李辅国掌权范围越来越大,并和张良娣、中书令崔圆三人一起向皇上进谗言,企图加害李泌。李泌知道自己一个人寡不敌众,只好选择退隐山林,以保全个人性命及整个家族。

在隐退之前,他决定尽自己所能,保全皇太子李俶。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经对皇上的知遇之恩有所回报,臣请求皇上允许我归于平民。”

肃宗听后不解地问道:“爱臣与朕患难与共多年,有难同受,理应有乐同享,你为什么要离开呢?”

李泌说:“臣有五方面的原因不可以留下来,希望陛下能让臣离去,以保全自身。”

肃宗说:“你说的是哪五个方面呢?”

李泌解释说:“我跟随陛下多年,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陛下任我太重,宠任我太深,综合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如果陛下不让臣离开,臣会遭遇杀身之祸。”

肃宗说:“不知爱臣为何怀疑朕要加害于你?朕又不是杀人狂。”

李泌说:“臣相信陛下不会加害于我,我才敢请求退隐,臣所说被杀,不是说陛下会加害于我,是说那五个方面会给臣招致杀身之祸。臣知道陛下非常信任我,起初臣还不敢随便说话,等局势太平了,臣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肃宗说:“朕明白了,当初你想北伐,朕没有采纳你的主张,你不高兴了。”

李泌说:“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

肃宗说:“建宁王被小人利用,企图篡夺储位,朕能不将他赐死吗?”

李泌说:“建宁王如果有这种不轨图谋,广平王一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总觉得弟弟死得冤枉,每提及此事便泪如雨下。再说当时,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臣改用广平王。如果建宁王有以上不轨图谋,一定会对臣怀恨在心,但是他认为我是对陛下一片忠心,所以对我更加亲善。”

肃宗听后,潸然泪下地说:“先生分析得有道理,但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起它了。”

李泌说:“臣并不是想追查陛下的过错,而是为了使陛下对将来有所警戒。唐代武则天掌朝时,曾错杀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担心太子位难保,当时就写了一首《黄台瓜》,词中说:‘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没想到不但没有感动武则天,反而自身遭贬。陛下已经错摘一瓜,千万不可一错再错了。”

肃宗听了很是惭愧:“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大带子)上,提醒自己不要再做出错误的决定。”

李泌说:“陛下心里清楚就可以了,何必将内心的想法表现在外面呢?”

这次君臣谈话之后,李泌才放心地归隐衡山。肃宗时刻将李泌的话记在心间,虽然张良娣、李辅国欲伤害太子,肃宗总能在危急时刻维护太子,太子最终得以保全,后来太子登上皇位后,对李泌很是尊重。

【事典启悟】

“一家富贵千家怨”,位高权重之人的境地往往是上猜下忌,古今中外也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这上面!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有眼光的人在权势面前要知足,更知止,要知道功成名就之时,也就是应该归隐山林之时,灿烂至极归于平淡,才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李泌是有知止之明的,他的策略是斗不过则躲,只要太子即位,他就有机会重返政治舞台,如果太子保不住,他在朝廷内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及早抽身局外才是明智之举。

利卷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无限,促使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开始思考和反省二者的关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利益,没用哲人的眼光来审视人生的价值。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追财富和物质上的享受,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指向,但是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势必会使自己丧失理智,最终走向沉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