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势无怨言方能失而复得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译文】

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到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释义】

“有得必有失,有誉必有毁。”现实中不存在永恒的势力,在宦海中难免会起起落落。如果功利心过重,失势后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但不利于改变已成的定局,而且还会让人觉得你胸襟狭窄涵养不够,更不利于东山再起。

【事典】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曾与刘备共论军国大策、政治得失,深得刘备的赏识,后被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掾,参军署府事。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划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后来一应军戎节度,皆交由杨仪取办。

但杨仪与前军师魏延两人水火不容,每次开会,吵闹争执,气氛紧张,好几次魏延在杨仪面前挥剑比画,吓得杨仪泪流满面。诸葛亮引以为忧,却苦无对策,也因为爱惜他们的才干,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

后来,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杨仪以为自己有功,应该由自己接替诸葛亮执政(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杨仪传》)。没想到诸葛亮在死前早就有了人选。诸葛亮考虑到杨仪胸襟狭窄、性情急躁,对他很不放心,不可委以重任,于是死前书密令选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来接替自己担当重任。

自以为资深功高的杨仪知道后备感失落,于是屡出怨言,叹咤之音发于腑内,心中不服溢于言表。所有原本和他私人关系不错的官员都害怕受到牵连,就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只有名臣费祎一个人仍像往昔一样与他保持来往。

当时在蜀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失势的杨仪在感叹世态炎凉之余,没想到还有费祎这样的老朋友仍然对自己关爱有加,自然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激动之余,便将心中的牢骚和不满对这位知己毫无遮拦地诉说了一番,言出不慎,不小心说出这样一句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由此可见杨仪不仅气量狭小,而且官瘾十足!

然而,在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大军即将撤退之际,魏延不但不肯投敌,还要策划继续与魏国作战,这使杨仪大失所望。后来,魏延被斩,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人头,痛骂道:“庸奴!复能作恶否!”

再后来,杨仪回到成都,各人升官的升官,当将军的当将军,就剩功劳最大的杨仪无所统领,他一下火气就上来了,发发牢骚自然难免了。

但是,费祎并不是像杨仪想象中的那样讲求义气之人,虽然他知道这是杨仪一时失意说出的怨言,但这种立功的大好机会费祎怎能错过?于是“祎密表其言”,致使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终致自杀。杨仪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仕途和性命会断送在费祎手上。

【事典启悟】

有组织就有竞争,尤其是在团体内部,竞争总是难免的,但是竞争和斗争的界限往往并不是很清晰,一不小心越界,竞争很容易演变成敌对斗争,这很容易导致愤愤不平、意气用事,牢骚满腹。而发表怨言,不但不能改变现实,而且还会丧失扭转局面的机会,甚至还会导致更大的损失,乃至性命。

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得与失之间的相互变化,功利心不要太重,心胸开阔一点,眼光看得长远一点,没有怨言、沉得住气,你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