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名家十五讲(9)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大学》强调了仁、敬、孝、慈、信,说明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柔性的、 软性的文化。《大学》规定,作为国家领导者,作为家族里边的父和子,以及 作为普通人的老百姓,是紧密相关的社会链条。《大学》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 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的问题。对现代社会而言,君臣关系可以转换为上级与 下级的关系。不能苛求在孔子的时代或先秦的时代,就有现代意义上的上级与 下级关系。经过现代的阐释,君臣关系其实代表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同样,父 子关系也不能照搬古代,应该增加新的意义,但子孝父慈从根本上说是合理 的。即使在今天的家族里边,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也应该强调孝与 敬。从品德意义上来说,仁爱、尊敬、慈孝和诚信,在今天基本上还应继续发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扬下去。当然,愚忠、愚敬、愚孝、愚慈,那是不允许的。

其实古人也不是一味地愚忠愚孝。孔子、孟子在这方面有相当清楚的表 述,不可误读。《论语·八佾》中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先进》:“所谓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 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之说,更是深入人心。

君仁臣敬,父慈子孝,人和人坦诚相待,这是《诗经》中所记录的周文 王对“止于至善”的实践,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作为理想社会的主 体的君子,应当不断地修身养德。在我看来,仁、敬、孝、慈、信都不是针 对一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一种社会关系而言的。这说明中国和西方关于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尽相同。在西方,个人自由高于社会规范,社会应 服务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在中国,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应 该和社会规范形成和谐关系。在今天个人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东方的重整体 关系的价值应该加以重视。

可以说,在儒家孝文化结构中,德行的绵长、个人的修养不是一次就能完

成的,它需要生生不止,所谓“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要不断地

发扬光大,而且要智能不灭、薪火相传,还需要一代代地往下不断传递。

三、孝心理: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

儒家文化中的孝心理不是仅仅止于孝敬,更强调的是一个由家及国的 人伦扩展程序,一个逐渐放大的人伦心理结构完美进程。有人认为,今天 社会现代化了,社会发挥了很重要的功能,所以孝不再起作用。我想,这 是对人性恶的根本放纵和对人性善的不作为。就人性底线而言,总不能把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自己的苍老疲惫的慈父和爱母,完全送到一个由社会来管理的体制中而问 心无愧吧?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 学》把家、国、人三位一体的关系阐释得很清楚。对于一个东方大国来说, 国家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老死葬的地方。国和家连起来,这是中华民族 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地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治 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如果一个人对家庭中成员的关系 都不能协调好、处理好,不能够对家庭成员进行良好的陶冶、熏陶,使每个 人的行为合乎规范,那么,他要去教别人、管理别人,是不可能的。榜样的 力量无穷,人们看你怎样去调教你的孩子,怎样去规范你的家庭成员,怎样 去和睦相处,大家也会跟着做。只有你做好了,才能让家人感觉到心生温 暖、进退有度,这个家庭才是一个欢乐祥和而又尊长重幼的家庭。此时,你 才有资格去教别人。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真正的圣贤君子不用出门离家,就可以 成就教化于国家。齐家对治国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如果 一个人把一个大家族都整治得有条有理非常完善,这就是对国家的安宁平和 做出了贡献。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协调各种矛盾,在治国上就能承担更大的责 任。在这个意义上,“成教于国”的基础就在于齐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