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名家十五讲(16)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别。刘向整理经籍,《孝经》以今本为主,比照古文,以十八章为定。

入晋,《孝经》有郑氏注本与孔传本行世。前者为今文,后者为古文。 唐开元七年三月,玄宗诏令群儒质定,刘知几与司马贞相为辩难。其后玄宗 御注用今文,故今文大行而古文几致中绝。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朱 熹《孝经刊误》皆用古文,学者遂又转而从孔氏古文。

《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以为 是孔子为曾参说孝道,以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亲之法而作。曾参作《孝 经》之说,后人多有质疑者。朱熹认为《孝经》仅篇首六、七章是孔、曾对 话的原文,后面十余章是汉初齐鲁间陋儒杂取《左传》等书而作的传。姚际 恒认为《孝经》是汉儒的伪作。但是,《吕氏春秋》的《察微》、《孝行》 已引用《孝经》的《诸侯章》和《天子章》的文字,证明《孝经》至迟成书 于战国末年。据笔者研究,《孝经》是子思记述孔子论孝的作品。

《孝经》是研究孔子孝道、孝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各章的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此章为全书的纲领。孔子提出,“孝”是先王 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并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始于 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下各章皆围绕此章展开。

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 章》和《庶人章》,论自天子至庶人的“五等之孝”。

第七章至第九章分别为《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论圣人 的德教都源生于孝。

第十章《纪孝行章》记述孝子日常事亲的行为。

第十一章《五刑章》论墨、劓、刖、宫、大辟五刑的三千科条中,罪莫 大于不孝。

第十二章《广要道章》和第十三章《广至德章》,申论首章“君子有至 德要道”之义。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第十四章《广扬名章》申论首章君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母”之义。 第十五章《谏争章》论君父有过失时,孝子当据理谏诤。 第十六章《应感章》论为君父者若顺从谏诤、修身慎行,则可得应感之福。 第十七章《事君章》论孝子升朝后的事君之道。 第十八章《丧亲章》论孝子守父母之丧的哀戚之情。 《孝经》系统地论述了《孝经》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孝治”、“谏

争”、“博爱”、“移孝作忠”等原则,对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影响尤为 重大:

1.孝治 《孝经》将“孝”作为通向贤圣之治的“至德要道”,它既是人类最 普遍的情感,又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孝看作是道德的渊 源、治化的纲领,主张用孝统德,教以敬、教以爱,使人人日增美善之心, 最后达到天下大顺。孔子认为,以孝治国,最为便捷、最易收效,也最可 靠,所以《圣治章》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 也。”“孝治”思想受到历代帝王的认同,故多以之为标榜。关于这一点, 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论述。

2.谏诤 “文革”批判孝道,罪名之一是孔子提倡“愚孝”。其实,这完全是 蓄意歪曲。在孔子的孝道体系中,孝子与父母之间,是依靠德来维系的,而 并非只是单向的顺从。子女的孝顺,是以长辈有德为前提的,无德则不能顺 从。从某种程度而言,春秋乱世的形成,正是缺少争臣、争子。所以,孔子 在《谏争章》中明确反对将孝理解为唯父命是从: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 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终 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 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