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中,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与成千上万的卜用甲骨共存,可见在高度发达的殷代物 质文明之上,耸立着一个事事占卜、迷信鬼神的精神世界。物质与精神严重失 衡。人祭、人殉的盛行,表明人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武王克商,“不可不鉴 于有殷”,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成为周初政治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周公 总结商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商王失德滥罚。为了周的长治久安,周 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亦即“德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 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本。从 《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民”,包括社会下层的“小民”在内。在中国历 史上,人的价值第一次被从理论上得到论证,政治思想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 人祭、人殉逐步被废止,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孔子提出施行“仁政”的纲领,并解释说“仁者,爱人”,人应该被 爱,应该得到尊重。子思学派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爱人就应该尊重人之 性。郭店简《尊德义》云:“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 也。后稷之藝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安焉。”凡物皆有“道”,水有水 道,马有马道,地有地道。治水必须顺从水之道,御马必须顺从马之道,种 地必须顺从地之道。所谓道,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人有人道,所以,“圣 人之治民,民之道也”。子思进而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的著名命题。人性是天赋予的,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只有顺应人 性(率性),才能树立起“道”来。所以,儒家的理论中,礼为遵循人性之 道,“礼以顺天”,“礼者,天地之序也”,人性得之于天,“礼者因人之 情而为之节文”,人情是古昔贤圣制礼的依据。人之所以能能爱人,因为爱 是天性,“爱生于性”。郭店楚简对德、礼、天道关系的讨论,为我们深入 理解儒家的孝道,提供了新的材料。《五行》云:“德,天道也。”《语丛 一》云:“德生礼。”合于天道者为德,德之外化即为礼。因此,德政就是 顺应天道,顺应民心。《成之闻之》云:“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君子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治人伦以顺天德。”《尊德义》云:“凡动民,必顺民心。”要之,天道、 民心、德政,实为浑成之体。
孝是天道之本,是人类的百善之首,是人性中近乎本能的善端。培养 人的仁爱之心从孝开始,不仅能使之日益向善,而且易于接受。郭店简《唐 虞之道》云:“孝,仁之冕也。”《六德》云:“孝,本也。”“是故先王 之教民也,始于孝悌。”孝是仁爱的基础,孝教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普遍之 爱,故《唐虞之道》云:“孝之方,爱天下之民。”孔子把孝作为古昔圣明 的先王达到天下大治的至德要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 孝”,圣人之治,“其所因者,本也。”以孝为人伦与为政之本。子思学派 的论述,无疑使孔子的孝道更为严密、更具哲学色彩。
二、《孝经》的内容与思想
《孝经》是研究儒家孝道的重要文献,但此书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 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首先需要略作介绍。
《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别。《隋书·经籍志》云:“遭秦焚书,为河 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西汉颜贞所出,即今文《孝经》。古 文《孝经》出于孔壁,“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 《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此即 孔壁所出古文《孝经》。古文《孝经》流行于汉,隋唐时还能见到,《经典 释文序录》、《隋书·经籍志》均有记载。
今、古文《孝经》的区别有二。一是章数不同,古文《孝经》有二十二 章,而今文《孝经》仅十八章。古文多出的四章,有三章是因章句分合粗细 所致,真正多出的只有《闺门章》的二十二字。二是文字有异,今古文《孝 经》不同的仅四百余字,且多在无关宏旨处,两者义理大同,并无根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