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节:名家十五讲(19)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5.天子之孝 在儒家的典籍中,礼有等差,上下不可逾越,这一点历来为学者所强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调,并作为不平等思想予以批判。其实,等差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 另一个方面是,儒家主张责任与权利相一致,权利越大,对社会负有的责任 就越重,因而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越高,这一点往往为学者所忽略。孔子强 调为政者的品行,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孔子说:“政者, 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含着一种 逻辑顺序,如果不能从修身做起,齐家、治国、治天下就无从谈起,所以 说:“德成而教尊,教正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孔子认为,孝道能否推行,取决于统治者能否身为天下先,因此,对于 贵族集团中人的孝德标准,也就要高于普通士民。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 孝。”“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 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为 此,儒家对不同层次统治者提出不同的行孝要求,其中对天子行孝的要求, 要远远高于地位较底的士或普通庶民,这在《孝经》和《礼记·文王世子》 中表述的最为集中。

《孝经》的《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 人章》,对不同身份者的孝行,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庶人而言,行孝的内容 只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仅仅是供养而已。对 于士,则要求“资于事父以事君”,即以孝事君。对于卿大夫,则要求“非 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要上 及于先王,违背先王礼法和言行,即有亏于孝道。对于诸侯,则要求“在上 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益。”能谨守礼法,保有社稷。对于天 子,则要求“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行孝,万 民仰赖其善,为四海所法则。足见,孔子所说的孝也是有等差的,地位越 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文王世子》记述了文王在做世子时奉行孝道的情况:每日鸡初鸣、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日中及日暮,三次到寝门外向竖子询问父亲的起居、膳食、寒暖之节,若有 不安之节,则“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武王继位后,“帅而行之,不敢 有加”。其后,成王以冲龄即位,周公为相,践祚而治,而“抗世子法于伯 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成王有过则 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 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 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 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 矣。”“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 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孔子把舜的孝德看作是他日后成为 万世名君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强调移风易俗要从天子做起。历代帝王重视 《孝经》,与此颇有关系。

三、古代中国的孝治

《孝经》全文不足两千字,在《十三经》中篇幅最为短小,但历史上却有 诸多帝王亲笔为之作注,为群经中所仅见。孝治思想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社会, 对中国人的观念、行为乃至法律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孝治的形式,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把《孝经》规定为士民的基本读物,使人人皆知孝行、孝 道。二是帝王亲自讲论或注释《孝经》,引起朝野对孝行、孝道的重视。三是 擢拔孝行卓著的士民为官,或给以各种荣誉,以劝勉万民。四是以礼入法,将 孝道的原则列入法典,严惩不孝之子,以儆效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