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名家十五讲(33)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道所包括的范 围是广博的,所揭示的道理是细微深刻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通过学习和身体力行自 己的教诲,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因为德者,得也,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 人,或者称为“圣人”。他们能够体悟到“道”(宇宙人生的自然而然的秩 序和规律)的存在,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社会生活生产、乐天知命、治国 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道”尽管是一种实存性的规律和秩序,但是如果人 们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道、发现道和实践道,那么道就不能成为现实的道, 也就不能为人生提供积极的指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人能弘 道,非道弘人。”

既然“道”不是可以通过研究的解释方式而能有所把握的,而必须是通 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体悟的,那么实践和学习道应当从哪里开始呢?

在儒家看来,尽管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深不可测、遥不

可及的。恰恰相反,道不远人,而且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它就渗透在人

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普通的行为和世俗的事务中。因此,孔子说:“道不远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求道入德之方上,君子应做到“极高 明而道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这样回答说:“《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孟子也说:“道 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可 见,圣人之治国平天下、导民向善,乃以教“孝”为始点。所以,儒家思想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德性教育,是为了通过简单而根本的孝亲尊师教育而达到 治理人心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正如在《孝经》开篇 孔子问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 乎?”孔子问曾子,古圣先贤有一个治理国家、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 你知道是什么吗?并因此引出了对孝德的阐述。所以今天,要发挥儒家文化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去儒家思想里寻找一些符合所谓的现代 社会的只言片语,而是要重视看似过时而实为儒家伦理根本的孝亲尊师的教 育。只有抓住了这个根、培植这个根,才能使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平治天下的 思想枝繁叶茂、发扬光大,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儒家思想在孔孟时期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时间里能够产生深远的 影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学儒的人能够身体力行孔孟的教诲,学儒的 目的是为了成为孔子、成为孟子,能够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长养起“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 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学 儒的人却不再能够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诲,当人们看到读书人说的是 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时,就以为儒家学说是伪道学,学儒的人是伪君子,因 而才有了儒家思想衰微的结果和文言文被废除的命运。这也证明了孔子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那些对儒家伦理听而不闻,闻而不信、不行 的人而言,无论儒家思想多么广博精深,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多么殊胜简易,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也无法使他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说,“非道弘人”;而只有那些真正认可 儒家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儒家教诲的人,才 能体会到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境界,从而明白清苦贫贱的颜回究竟乐在何处,感受到孔子的“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最终切身体会那种如泉水般涌出于内心的喜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