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节:名家十五讲(39)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播种育苗的人要依靠那些已获正知正见,又能放下一切世俗之念身体力 行去实践经典的大修行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会被世人看做是一些与 世间格格不入的奇人另类,然而经典将在他们手中再生且大放光芒。当有一 天他们回转身来面对世间时,世界将开始向光明转变,他们的言论会成为新 的经典,他们的行为会成为世人的楷模。

杂交改良是短期行为,权宜之计,许多人会热衷于此。由于缺乏真修实 证的过来人,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的只能是那些热爱经典却不解圣意,同时又 放不下世间名利之心喜欢热闹的弄潮儿,他们对经典浅尝辄止,现学现卖, 热衷于标榜自我创新,掺杂中西俗学,弄出些拼盘杂耍,便匆匆忙忙扯起大 旗、立起山头,充当起开宗立派的祖师角色来。他们善于炒作做秀,懂得调 动传媒优势,常会呼风唤雨,弄出些时尚玩意儿,满足世人的好奇心理,但 由于门槛低,也往往会有大量追随者。这种做法也有一定意义,那就是可以 填补时人的精神饥渴,缓解世人的生存压力,如大家不执为究竟,不失为好 事一桩,但若以此为究竟,则会鱼目混珠,使圣贤之学变质走调,最终毁掉 优秀的传统文化。好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门派、学问,由于道行太浅、底气不 足,必然寿命不长,少则走红十几年,多则走红几年,难以传世,最终必然 被抛弃、取代乃至被历史所遗忘。先贤智慧,博大精深,改革改良,大须谨 慎,毫厘差错,千古罪人。

论爱的供给与信仰

赵 晓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 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 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 会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产业与市场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央视“经济半小时”年度人 物评委。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主要关心物质的供给,而现在国人 越来越关注心灵的供给。有关心灵供给的一个大问题是“爱的供给”:我们 如何给别人更多的爱,如何更多地去宽容别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有三种 答案。一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会相应地带来精神和修养的提高,人会表现得 更文明、更友爱。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仓禀实而知礼节”的道理。二是爱 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关。知识越多的人,文明修养越好,越懂得如何去爱 人。当然,知识与爱的供给并不见得成正比,有些很有知识的人可能是非常 缺乏爱的人。但从概率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知识的增长与爱的供给的增长有 关。三是爱和个人涵养也有关系。一个人越是注重身心修养,越是愿意花时 间在个人修养上,那么就越是有可能付出更多的爱。当然,个人修养又与社 会偏好有关。

如果一个社会重视“德”、重视更有爱心的人,那么人们会更愿意投资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于品性方面的修养。反之,一个社会只注重物质,“笑贫不笑娼”,那么, 投资于个人修养的预期回报就更低,相对来说,有涵养的人也会日益减少。

我们的社会急需加大爱的供给。而根据以上所述,加大爱的供给必须 从三方面入手: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由此实现竞争带来的繁荣。物质昌 明,将有利于精神昌明,从而增加爱的供给。二是要大力提高社会教育。中 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如果延长到十二年则会加大爱的供给。三是社会要倡 导一种德才兼备的文明取向,职场竞争、MBA培养都要以爱为条件,少被拜物 教所毒害,这样就有可能激励更多的人自我投资于个人修养,从而改善爱心 的供给状况。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还需要讨论的是:爱的供给是否与信仰有关。这关 系到我们文化的变迁问题。在万科“经济人俱乐部”,老朋友Michael Chen 就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人向我提了一个 极其无礼的诘难性问题,而我竟然能够心平气和地予以回复。他觉得他很难 做到这一点,于是就问我:一个人的脾气和什么有关?除了知识、涵养外, 是否和信仰有关?或者换个方式来说,人均GDP、知识储备状态以及个人修养 都一样,如果单单只是因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会不会导致不同的爱 的供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