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2000年(公元前221—1911)的辉煌历史,比欧 洲封建社会长了1000年。除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一基本条件,手工 业发达是其重要原因。手工业不单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 还要满足他们无尽的精神需求。历代工艺,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皆 以精绝为乐事。古人发现,这种情趣的培养在于长久的积累。一块圆润的玉石,穿 孔以系,佩带于身,精神力量随之而来。文人与工匠深感责任重大,构 思愈发开阔,工艺愈发慎重。久而久之,操刀不辍的工匠们,使工艺成 为生活中的艺 术。金属工艺,首推青铜器。前辈收藏大家,言必称三代青铜。商周春 秋战国,有多少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宋元明清,金属工艺 也花样翻新。金银铜铁,不论贵贱,经工匠捶揲錾镂,亦为生活添彩。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成语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足见古人 赋予玉的高尚品格。中国玉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文人殚精竭虑,工匠 穷极工巧,使玉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故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 故玉不去身。中华民族历史上改变过起居习俗,由席地低坐转为垂足高坐。视野 随之变化,高型家具应运而生。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 舒适第二。两者发生冲突,舒适让位于尊严。这个精神核心是古典家具至今受到社会尊重的根本。
修饰是美学的手段。以耐腐物质保护和修饰易腐材料是国人的一大发明。从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器, 漫长的历史在喋喋不休地向后人诉说文明的进步。油画原本是西方人的专美,国人的认知刚刚起步。莘莘学子们漂洋 过海,览尽西方辉煌的艺术,步履维艰却坚实有力。以西画之手法表现 国人的美学取向,浓墨重彩中已初见端倪。中国古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智 慧之光成就了后人生活的优雅。而今天,当我们面对先人众多精美绝伦 的遗珍时,除去敬畏,还心存一份感激。
收藏之乐
准确表达这种高尚的乐趣是件困难的事情。每一个有幸与收藏结缘 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这种乐趣。在和平富庶的年代,这种乐趣会伴随 藏者一生。即便世道变故,回忆还可以帮你把早年的乐趣变成晚年的乐 趣,这就是收藏的魅 力。
宋徽宗(1082—1135)显然获得了这一乐趣。他以一国之君的权力 使收藏第一次成为国家行为。成立画院,研究古物,编纂图书,网罗天 下珍奇,以示范性的效应影响了后世1000年。1000年来,凡歌舞升平,物阜民丰的时代,收藏热就会一发不可收 拾,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俗子,皆以此为乐;以获 得财产炫耀,以获得谈资社交,进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古董变成社 会的花瓶,装点生活,教会人们珍惜生活。
每个朝代的收藏审美不同,乐趣就各有千秋。宋朝人的高雅来自于 政治上的开明。统治者标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尊重文人,尊重知识。 在北方蛮夷的重压下,宋朝人重文轻武,以柔克刚,依然使大宋王朝也 走过了300年。明朝是个充满了变数的朝代。从朱元璋(1328—1398)起,十七朝 十六帝,每一个皇帝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多数明朝皇帝都对政权轻视, 更多关心声色犬马,美器长物。明朝可以炫耀的古物太多了,永宣青 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还有那今天以最苛刻的眼光也挑剔不出毛病的明式家具。明朝人在宋朝人的收藏理念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 新。读一读明朝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感到了今人的浅俗,生发出对 古人的敬意。清朝我们太熟悉了。康雍乾三帝将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巅峰。康 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收复后,中国疆土成为历史最大时期。至乾隆 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颁发《南巡记》。整 整一个世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海内富庶,家给人足。今天可供我 们收藏的大部分藏品来自这个时 期。面对祖先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在通晓与混沌之间,我们在恣 意享受。享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享受收藏的无尽乐趣。如果需要表达或 传达这巨大幸福时,千万别忘记在心中为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点燃一 炷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