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节:元青花的仿(1)

茶当酒集 作者:马未都


可后来,我们的先人逐渐改善了门窗,使得门窗由单一功能向功能 兼艺术化转化。我们今天仍有幸欣赏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门窗实物,通过 绘画及其他形式的文物,还可以欣赏到汉唐甚至更早的门窗。

过去收藏界分类中没有人收门窗,没人想起这件事。门窗划在建筑或家具中都显得有些勉强。门窗随着建筑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 损,悲哀之极。中国没有一家博物馆把门窗作为展品。只是头几年,上 海博物馆的有识之士才将古代门窗作为茶室以及家具馆的陪衬,发挥出 一点点余热。

可西方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各国的古门古窗陈列。比如美国的哈佛大 学博物馆、费城博物馆,还有波士顿的一家极具特色的博物馆——伊莎 贝拉?斯坦瓦特?嘉得娜博物馆。那里居然有八片中国清代潮州风格的 隔扇门。我对创建这家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花园博物馆的创办人伊莎 贝拉,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肃然起敬,百年前的妇人之见远远高于我们。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古代门窗实物不过唐宋,而且寥寥无几,全 为国家级保护建筑。能够有幸收藏的绝超不过明朝,且大都还是清朝遗 构。我数年前第一次在浙江乡下见到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门窗时,内 心忍不住地狂跳,我无法想象我的先人们对生活怎会有如此的乐趣与向 往。一扇门,一扇窗,山水与天地之间,先人们已诠释得如此完美。

我实在不愿意说的是当时的价格,低得无法向古人交待。我买了许 多,陷入一种疯狂。保护这些门窗已成为责任。今天,当古典装修风兴 起,古门窗价格飞涨,许多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仍苦恼。我盼 望这些充满智慧与追求的遗物能摆在博物馆内,向我们的后人及后人的 后人慢慢诉说我们绚丽的历 史。我在丹佛博物馆的另一场讲演中,讲的就是《中国古代门窗》。美 国听众的兴趣广泛,问题五花八门,他们的提问很多都是我过去少有思 考的,或者是忽略的。我作为传授者,仍然在听众的提问中频频获益。 由于翻译太辛苦,我简化了许多意思的表达,也不知美国听众理解否? 我们现在来吟诵一首著名的唐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为大诗人杜甫所作。头两句四种颜色,听觉、视觉均获满足。 后两句如同水墨画,山水相连,写山无山,写水无水。高人哪!门窗屡 屡入诗,如此之美者,却是鲜见。这些我都没跟美国人讲,怕他们不能 充分理解其中妙处,还是讲给同胞们吧,仔细体会,其乐无穷。

祖先们所依赖的门窗,充满了神奇。它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古 人传统的教科书。我猜想,一定是每个母亲,在没有影视图书的年代, 抱着儿女,站在自家门窗前,教给他们:这是花,这是草;这是猪,这 是鸟;这是山,这是水;这是三国,这是水浒;这是三娘教子,这是卧 冰求鲤;这是拦江救阿斗,这是吕布戏貂蝉??中国文化的传统通过 门窗在一代代延续。我写了一本大书叫《中国古代门窗》,书贵了点,480元,但足足 有4公斤重,躺着不可以阅读。

元青花的仿制

元青花的仿制仅有20年的历史,在所有的仿制瓷器中是个新军。没 有证据表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人仿制过元青花。尽管中国人历史 上的作伪匪夷所思,但的确没有人染指过元青花。原因很简单,美国人 波普博士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研究元青花,当他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仅限于学术上的成就,与商业保持着相当的距 离。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业关注,不过20年的光景。

趋利是作伪者的唯一目的。在元青花没有高价值的年代,作伪没有 意义。加之很长一段时间元青花并不得宠,研究水平亦低,从社会学角 度看,没有仿制的基础和必要。

1987年元青花在香港苏富比第一次达到百万美元大关,当时拍卖现 场的热烈至今使人记忆犹新。从那一天起,作伪高手们就开始觊觎元青 花的高额利益,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仿制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