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了,上海(4)

绝地蒋经国1925-1937 作者:郭晨


乘坐这艘货轮的九十多名学生乘客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位18岁的姑娘张锡媛,她后来成了邓小平的爱人。还有另一位18岁的安徽青年共产党员陈绍禹也在船上,陈绍禹在中国共产党内使用的化名是王明。俗话说,同船共渡百年缘。这九十多名莘莘学子能乘同一艘船远航也许是缘分,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小蒋对王明的直觉印象就不好,日后王明果然成为蒋经国的克星,给羽翼未丰的小蒋制造过许多麻烦。

货轮开动,沿着拥挤的黄浦江下行,经过西岸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物、臭气冲天的苏州河,以及绵延数英里的肮脏工厂和船坞,离开了军阀控制的范围,不怕搜查了。这些年轻人如饥似渴地传看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情绪亢奋地唱起《国民革命歌》和《国际歌》,气氛很是热烈。不到一小时,船已航行到浩淼的长江口,最后驶进了碧蓝的东海。波叠浪涌的大海,预示着他们的前程诱人而凶险?临行前,中共中央指定了一个领导小组,成员是俞秀松、董亦湘和沈泽民。俞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之一。革命的中国青年们聚在一起自有革命气氛,学生们在领导小组指导下组成小团体,一起开会、讨论、研究和进餐,争论起来往往持续到夜里。蒋经国第一次过团体生活,觉得愉快又充实,他有机会阅读布哈林的著作《共产主义ABC》,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类共产党的书籍。货轮在茫茫大海里航行了一个多星期,迎来了十月革命八周年纪念日,全船的人包括中国人、苏联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都聚集在甲板上亢奋地开纪念会。苏联船长讲演十月革命的意义,俞秀松代表中国同志发言,赞扬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会议结束的时候,大家放开嗓子高唱《国际歌》,用各种语音唱出的雄壮歌声在大海上久久回荡。

经过十多天的航行,货轮已进入苏联国境,到达海参崴。第一次跨出国门的青年神秘而好奇,他们放心大胆地走上了甲板,走上街头,尽情地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他们在海参崴还体验不到出国的感觉。这里虽是苏联国土,但80%的居民是中国人,也讲中国话,生活习惯也跟中国人一样,市面上有中国餐馆,还有上演京剧的戏院,中国味道特浓。

这群中国学生在海参崴待了半天,便于当天搭上一列去莫斯科的普通列车,开始横跨西伯利亚的漫长旅程。

火车蒸汽引擎燃烧“绿煤”(木柴)启动,老牛拉破车似的缓缓驶行。车窗外大雪纷飞,一片白皑皑的雪原,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粒直扑车窗。车内条件特别差,车厢里上、中、下三层硬席木板铺位,铺的盖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暖气,靠每节车厢安个大油桶做的火炉取暖,西伯利亚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冻得学生们哆哆嗦嗦,蜷缩一团。车内没有餐车,没有饮水,只是面包、黄油、方糖保证供应。不仅饮用水结冰,就是厕所也是蹲坑式,没有卫生纸,也没水冲,一冲就结冰了。大家只得在停站时下车打水。苏联已经革命好久了还这个样子,他们多少感到意外。好在学生们年轻,那时也不计较物质享受,革命热情高涨,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夸耀各自家乡的风俗人情,不太在乎漫漫征途中的寂寞与严寒。在寒冷而缓慢的列车上,首先映入蒋经国眼帘的是“老大哥”国土上令人惊讶的贫困。火车沿途频频靠站,既要装载木料,也要接运新乘客。这时候,就有一部分人下车伸展腰肢,到大自然中舒展一下狭小空间中受了委屈的身躯。而饥饿、烦闷的中国学生就急着跑去站台买食物、喝水,甚至急着上厕所。尽管天寒地冻,条件恶劣,蒋经国和许多同伴依然热情澎湃。有些车站出现工农代表,他们穿着破烂的衣物,裹着毯子,啃着土豆,高举“中国革命万岁!”“中俄人民团结合作万岁!”的牌子欢迎他们,甚至还在车站月台旁举行游行。苏联人和这些中国学生手牵手一起游行,高唱“前进!黎明就在前头”,革命的氛围在精神层面体现得格外强烈。

火车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轨道上爬行,第三天才到赤塔。这是西伯利亚的东部重镇,纵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即在此接轨。火车在赤塔加足燃料后,继续西行。烦闷的学生们在列车上时而打牌,时而聊天,时而欣赏窗外的俄罗斯田园美景。

赤塔西行的第三天早上,他们望见了贝加尔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广阔壮丽。列车绕着贝加尔湖整整走了一天,从车窗向北望去,广阔无垠的湖泊璀璨夺目;向南望去,大片的森林幽深莫测,挺拔的白杨树风姿绰约,像是守护俄罗斯的卫兵,列队迎送过往旅客。中国学生个个兴奋起来,伸着脖子向外张望。列车像游龙一样接连穿过几十个山洞,越往西走,太阳出来得越早,落下得越晚。

晚上九十点钟还能欣赏到映遍天际的彩霞,远远望去犹如挂在天边大型山水画。中国年轻学生第一次领略了时差之美。傍晚,列车在贝加尔湖的南端靠了站。大家一拥而下,争相观赏这世界第一深水内陆湖的壮美。一片汪洋,如临大海,浩淼无际,广阔无垠。他们正在遗憾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里,居然没有一处历史人文景观与之匹配时,却突然发现了一座小神龛兀自立在湖滨。他们走近观看,神龛是用火砖砌成的,不过数尺见方,龛内空无一物。据说这是苏武庙,是当年苏武流放北海牧羊的栖息之处。他们真想虔诚地纪念一下这位中俄友谊悠远象征的老祖宗,可惜没带香烛,只有鞠躬而已。

经过二十多个昼夜漫长的旅程,靠烧木柴为动力的火车经远东大铁路终于把蒋经国他们送到了莫斯科。这条长达7400余公里的铁路是当时中国青年赴苏学习革命经验、参加革命实践的主要通道,当年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有志青年和前往联系工作的中共党员,奔走在这条荒凉的交通线上,创造着许多悲喜剧。

11月23日,这群士气昂扬的中国学生冒着纷飞的大雪、凛冽的寒风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斯基火车站。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亲率学校干部和先期自京津到达的同学到车站迎接。学生们争先恐后上了巴士,来到莫斯科市中心的中山大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