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1)

绝地蒋经国1925-1937 作者:郭晨


莫斯科中山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沃尔洪克街16号。据说十月革命前,是旧俄一个贵族的府宅,革命后先改为一所中学后又改为农业大学。学校面临大街,坐东朝西,是一座规模相当大、四面环抱的四层方形楼房,外表像个党政机关。楼内有一个厅室,贵族时期是个舞厅,据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他妻子曾在这里举行婚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教室、宿舍和图书馆,四层是女生宿舍。周围环境幽静美丽,正面有个小巧玲珑的花园,当中是甬道,两旁栽了些花木,景致十分美观。花园对面是著名的皇家救世主大教堂和彼得大帝的铜像,铜像和镀金的教堂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金碧辉煌,在周围建筑物中鹤立鸡群。这座教堂建筑甚为别致,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金顶,四面环绕着四个小圆金顶,成莲花形,据称它的规模仅次于罗马大教堂,居世界寺院的第二位。教堂紧靠莫斯科河,河里结着厚厚的冰。教堂周围有个大广场,学生们每天早晨就在这里出操。广场南端有一个公园,是散步、休息的好去处。大楼前一排树的树叶早早落光,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在大雪纷飞的环境里,构成奇特的冬季风雪景观。

中山大学,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并不准确。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俗一点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中大”的来历,与那位到车站迎接中国学生的第一任校长卡尔?拉狄克有直接关系。

1924年,列宁的学生与战友卡尔?拉狄克以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访问中国,在广州会见了孙中山,他们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谈到刚刚创办的黄埔军校时,拉狄克认为,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光有一个黄埔军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培养政治工作干部的高校才配套,这对于革命成功后进行国家建设尤其重要。孙中山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与他达成口头协议,在莫斯科创办一所以孙逸仙命名的新型大学,置于苏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之下,经费全部由苏联承担。当时拉狄克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知道在苏联的银行里还存有满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可以用这笔钱作为办学的经费。经济上不存在问题,但还有个政治障碍。当时苏联除了苏共外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那么国民党的人跑到俄罗斯去怎么办呢?拉狄克有办法,他说可以允许在中山大学范围内成立一个国民党支部,使国民党党员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国共那时正在搞合作,拉狄克便把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向中共中央作了通报。既培养国民党的干部亦培养共产党的干部,中共中央立即表示赞同,并指定两位中共同志来协助他进行筹备建校工作。一位是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俞秀松,一位是杨明斋。俞秀松后来在建立“中大”内部图书馆和附属中文印刷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征集了大量中文图书,购置了印刷机械;杨明斋后来成了“中大”副校长的副手,相当于国内大学的总务长。

拉狄克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将与孙中山达成的口头协议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一一向苏共中央详细汇报,得到了那时坚持国际主义的苏共中央的肯定与采纳。苏共中央决定由他进行建校的一切筹备工作,同时根据他的建议决定,办学的全部预算从银行储存的前清政府1900年的庚子赔款中拨付,并拨给一所革命前由旧中学后改为农业学校的校舍作为校址。当建校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之后,孙中山刚刚逝世,拉狄克即请苏共中央宣布“中大”正式成立。中山大学遂于1925年9月成立,同年11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两年,专门招收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教职员由苏联负责配置,实行联共(布)中央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参与对中共党、团员的管理。苏共中央随即任命拉狄克为第一任校长,并通知在中国当总顾问的鲍罗廷,让他照会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中央选派学生来莫斯科入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