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节:画上功夫(4)

像野狗一样生存 作者:方力钧


从理论上讲,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应该是最幸运的。你可以用的素材、材料是无限制的。以前我们必须得根据政治的指示。到现在,我们不用考虑这些了,完全是自由的。我从不缺少灵感,最大的工作量就是做减法,这也是最难的,可是,有许多东西本是不应该出现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而人们想用个体弱小的力量去追逐无限万物的冲动还是时刻涌现。所以说画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有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比其他的文字都更直接,能够直接把生活压缩到很小的一个平面里去,在这里边去感受,去慢慢地体会。绘画的目的是制造一个可能的容器,并诱使你进入它,这是一个不定式。至于有时候人们觉得大头不够一般习惯上的所谓美,那种雕虫小技是为画家所不屑的,假如生活不像天天吃了蜜一样,又怎么可能画得那么唯美呢?

只要求感觉上的真实,不要求视觉上,更不要求科学上的真实

一提到西方创作方式的引入,很多人就固定到苏式或俄式上去,事实上,所谓的苏式也是从法国来的。在我们上学的过程中,西式的范围就已经非常广泛,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格流派那么单一,像波提切利啊这些意大利的,我们也能够接触到,而且喜欢。所谓西式,是针对东方式的一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风格。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要强调它们的差异性;那么就会更具有差异性,如果我们要强调它们的同一性,同质的东西也会更多。比如色彩,我们中国人说墨分五色,西方人说没有绝对的黑,只有程度的不同。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对色彩的层次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西方的艺术品更多的功能是照相机式的写实记录功能,而中国人长期的教育中却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词语来形容,所以说绘画的这个功能东西方都是有的。你再看郎世宁的画,他是个受过西方传统技法教育的人,他在绢上、纸上画的中国画,画得很好,很受中国人喜欢。如果你做中西方之间的对比研究,他们的共同性多还是差异性大,很难说清,只是我们喜欢强调差异性。

我所受的教育,基本是中国传统和西式绘画相融合的,我们既要学习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写意,也要学习西式技巧。但后来我们更多地使用的是西方的透视、造型等方法。长期使用西方的焦点透视那一套,久了就会发现它其实限制太多,就好像总是在画平面或一个角落,让你不自由,你没有办法更自由自在地去表现和创作。美术史里有太多这种针对现实场景的构图,当我想要描述人的存在关系和生存状态的时候,这种技法就无法满足了。做版画更是如此,按西方的方法,我要先找不同的色彩关系和构图,那就没有办法处理表面了。事实上,是工作中碰到的这些技术层面的需要,逼着我到中国传统的处理方式中去寻找解答。相对于焦点透视,东方的散点透视(我们姑且先这么认为)从对视觉角度、上色的考虑、用笔用材料到对哲学观点的带入、对视觉心理的体贴……都不局限于一个小的现实景象,可以得到更开阔一些的境界。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方的方法可以加以利用的就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我就变得越来越小,画面的包容性也就慢慢地上升。尤其我的很多水墨作品都是黑白的,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非常贴近。即使是油画,当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跟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融和在一起,就不再只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创作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