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家平路在《 中国时报 》发表题为《 寻找邓丽君原貌 》的文章,指出:“如果她只是那般被动而温婉,应唱不出《 空港 》或者《 我只在乎你 》里的沧桑。只依弟弟说的,家人是她最大支柱,爱‘国’是她人生的志业,其实难以解释她为什么一次次远走,为什么会选择异国恋人,选择异乡异地,东京、香港、巴黎,终于远到清迈……”
他认为,“众家媒体塑造的单一造型,除了反映我们社会愈趋保守的价值观”,应该充分还原她的人生,包括她所属的时代,至少也应该“还原给她完整的女性人生”。
而细究邓丽君,探查她性格的填充料和人生经历之后,不免发现,这是一个人从饱满丰盈,到横空出世,到消耗殆尽的过程,貌似完美的画皮里,是千疮百孔的荒凉。
三
贫寒是邓丽君性格的底色。
她的父亲邓枢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母亲赵素桂是山东省东平县人。两人于1943年结婚。军旅的动荡,配合了时代的动荡,最终造就了一家人的动荡,直到1954年6月,邓家迁居南台湾屏东市空军机场旁的眷村,生活才开始慢慢稳定。
邓丽君出生在邓家开始定居生活的前一年。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兄长。
邓家家境贫寒,邓枢曾拿出全部积蓄开粮店,但粮店不久就宣告倒闭,后来改做大饼沿街叫卖。邓丽君和兄长在童年时之所以信奉天主,也只因为,教会常会定期发放白米、面粉以争取信徒。
生活的艰难之外,还得加上“本省人”对“外省人”的怨恨排挤。这种怨恨轻易地就蔓延到孩童世界里,邓丽君的读书生涯并不愉快,她在芦洲小学就读时,她家的贫寒,是孩童取笑的对象,孩子们常做的游戏之一,就是把邓丽君的头发绑在椅子上,然后躲到一边,等待下课她起立时发出惊叫。
种种重压之中,恐怕还得算上邓丽君父亲的性格。在邓家人授权出版的《 邓丽君画传 》中,邓枢是个面目模糊的慈父。而在干立行所著的《 一代歌后邓丽君 》中,邓父性格暴戾,一旦发现邓丽君的歌唱天赋,立刻和酒馆饭店签下合同,取得定金,就会毫不犹豫直奔酒吧、赌场,他还主动要求邓丽君退学从艺,日本宝丽多唱片邀请邓丽君赴日发展,也是他百般阻挠。早期国语苦情片中经典父亲形象呼之欲出。
孰真孰假?都是屋檐底下的事,不得不糊涂些。但两个事实却勾勒出最微妙的部分:邓丽君六岁时,就进入空军炮防所属下的第93乐队( 一个挂着军队招牌的民间乐团 ),开始卖唱生涯;邓枢1990年5月9日过世时,邓丽君没有立刻回台奔丧,甚至引发许多流言,其中之一,说她得了艾滋病。事后邓丽君现身辟谣,强调当时只是因为悲伤过度而病倒。
贫穷是一种命运,父亲是另一种命运,两种命运加身,邓丽君本应成长为一个皱巴巴的、苦涩的人,但我们所知道的邓丽君却不是这样。为这种命运加上温暖的均衡,大概是邓丽君的母亲赵素桂,她始终是邓丽君回忆里的亮色,邓丽君成名后,许多场合由赵素桂陪伴,许多决策里有赵素桂的参与,她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星妈。
但,底色终归是底色,终会在生命激情散尽后,幽幽地浮现。
四
参与了邓丽君性格塑造的,还有哪些因素?或许,还应该算上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