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邓丽君:心花怒放,却开到荼糜(一)(3)

我们的她们 作者:韩松落


琼瑶出现的1960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她用她的小说、电影、歌曲,为那个时代以及此后的女性,提供了一种性格理想和女性形象理想,温雅、端庄,以及适度的浪漫。这种形象开始是假的,是前瞻性的——琼瑶写早期那些小说的时候,还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而她的读者也多半是女工和中学生,但后来成了真的,她自己的生活和整个台湾社会的生活,都渐渐提升,渐渐向她的小说靠近。由假及真,是一切人塑造自我的过程。

邓丽君最喜欢的读物,就是琼瑶小说,而且,她后来也进入了琼瑶帝国的形象体系之中,1972年,琼瑶把自己的小说《 彩云飞 》改编为电影,邓丽君演唱了其中的主题歌和插曲——《 千言万语 》和《 我怎能离开你 》,这两首歌,被认为是邓丽君事业的真正起点,1973年,邓丽君又为琼瑶电影唱了《 海鸥飞处 》和《 把爱藏在心窝 》,1975年,则是《 在水一方 》,后来还有《 诗意 》。

邓丽君在审美上的追求,和琼瑶完全一致,或者说,和那个时代的女性理想完全一致,她喜欢玫瑰花,最喜欢的颜色,是紫色、白色和桃色,她的表演服装和家居服都以这几种颜色最多,这种审美,一直执拗地延续了下去,1989年,邓丽君打算在大陆举办户外演唱会,就曾设想以敦煌壁画和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图像为背景。

旁人眼里的她,也是如此,1998年,在成龙去好莱坞拍摄《 尖峰时刻 》( Rush Hour )前出版的英文自传中,他这样写:“她温柔、聪明、有幽默感、又美丽,她在服装和食品上的鉴赏力令人羡慕,她懂得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饰品……说实话,我配不上她,或至少当时的我配不上她。她是典雅的化身。”

这种性格,不只是女性性格理想,里面还藏着一个中国梦——对中国人虚设的那个性格的自觉沿袭、认真模仿。出身贫寒的邓丽君,一开始就是沿着完美女性形象而去的,那是她真正的奔头。

在鼎盛时期的邓丽君的性格里,又有一种“巨星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日本经历不无关系。

战后的中国,娱乐业缓慢恢复,五十年到到七十年代的娱乐业,已经有了明星形象塑造的意识,但力度还有欠缺,在方式方法上,还是温婉的、常态的,明星拥有适度的神秘感,但这神秘感绝不超出常人理解的范围,甚至还得适当地表现出家居气质,以增添亲和力,林黛、乐蒂,以及后来的林青霞、林凤娇,莫不如此。三十年时间,进展非常缓慢,直到邓丽君出现。

她先是矫正了台湾流行音乐中的风尘味和江湖气,在经历了日本娱乐圈洗礼之后,又在1976年前后把全新的舞台表演模式带到了香港,包括用日本20人的大乐队担任伴奏,以及专属舞群,而在没有够格的表演场地的台湾,邓丽君则使用电视专辑来维系自己的热度。从此,属于她的舞台,是大舞台、体育馆、光芒四射的电视台演播厅,而不是从前那种难免发生近距离接触的南洋夜总会的小舞台。环境的提升,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使得明星塑造的重点里,从此加上了人际理想——这种理想其实也是一种现代人的时代理想,明星得是神秘的、疏离的、遥远的,与普通人有别的,他们的世界,得干净明亮如太空舱和手术室,这样才配得上即将到来的新世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