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以喜欢吃沙丁鱼而闻名,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人们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因为狭小、拥挤的空间,而窒息死于渔船返港途中。人们绞尽脑汁,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后来,人们发现,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是,它的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闭口不谈沙丁鱼存活的诀窍。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得以揭开。人们惊讶地发现,秘密竟是那样的简单。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沙拉丁鱼为主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在陌生的环境里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这样一来,虽然也有那么几条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鱼却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很快,这个故事广为传扬,人们还从中提炼出了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因此,有着安逸于现状的趋向,即使面临窒息而死的危险也是如此。而船长则利用了鲶鱼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运动起来,从而存活下来。这种以危机感促进生存的“鲶鱼效应”,在大自然里可以经常见到,草原狼就是一例。
澳大利亚的牧场上经常有狼群出没,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后来,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不升反降,而且体弱多病,羊毛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们这才意识到,由于失去了天敌,因为长期的安逸生活,羊群的生存能力大大下降,进而其基因也发生了退化。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后,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鲶鱼效应对于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管理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指出,一个市场如果能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该行业的企业活跃起来,就能使企业获得足够的活力,在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使得市场更为高效。从本质上说,“鲶鱼效应”使得企业产生一种危机感,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负激励,但它的确是激活员工队伍的一个有效方法。另外,在中国古代典故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卧薪尝胆”这些成语讲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也都符合鲶鱼效应的本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引进外国“鲶鱼” 即大批外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虽然给国内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处理,但从长远看,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不无益处的。
在企业里,人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公司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出现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的现象。员工之间“一团和气”固然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这样的集体往往不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领导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要知道,大部分失败的公司,事先都有一些征兆显示公司经营已经出了问题,然而这些现象却经常得不到充分的注意。如:企业的气氛沉闷,缺乏压力,管理层安闲舒适,员工充满惰性,一些真正具有能力和潜力的人员则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无谓地浪费掉,企业慢慢地失去生机。要对这种“症状”进行“医疗”,运用鲶鱼效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