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Hebb)认为,讨论“基因与环境谁对人格、性格和智力的贡献较大“无异于争论“长方形的长和宽谁对面积贡献较大”。它既不是单选题,也不是双选题。基因不是简简单单地“作用于”环境,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决定了人格的各个方面。遗传影响指的就是特定的基因决定了谁对社会联系有更高的需求或者谁对孤立更加敏感。而他们会不会感到孤独,是阶段性的孤独还是持续终生的孤独,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 包括他们的社会环境。环境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真正弄清楚遗传影响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我们首先需要回过头来探究基因是如何参与到这一系列活动中的。有个观点是我们完全认同的:大自然鼓励多样性的存在。自然环境总是捉摸不定的,所以每个基因库(genepool)都蕴含了多种可能性,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社会联系的变化对一些个体没有什么影响,却在时刻困扰着另外一些人。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区分多种多样的人类个体。对孤独特别敏感的人可能会对社会联系感到满意,对联系需求不高的人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很简单,当环境不能提供个人所需要的社会联系时,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基因的监控作用
为了从人的性格,包括对社会联系的需求程度中提炼出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部分来研究基因的作用,我们通常采用的标准方法是对双胞胎进行长期研究。如果两个独立的卵子在同一个月经周期内受精,并一同在子宫中发育,就会产生异卵双胞胎。因为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这对双胞胎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并不比那些单独孕育的兄弟姐妹之间高:一般情况下,他们有50%的基因是相同的。
双胞胎的另一种可能是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形成是由于一个卵子在受精不久后分裂,在发育的早期产生了两个胚胎。除非出现了异常,否则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100%相同的。
在1991年~2003年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多尔特·布姆萨马(DorretBoomsma)采访了上千对注册在案的同卵双胞胎,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描述来测试他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有两个人是赤裸裸地表达了孤独感:“没有人喜欢我”和“我感到孤独”。多年来,我们通过对双胞胎中的个体的测试发现,在实验开始阶段感到孤独的人,在两年、六年,甚至十年后仍没能从孤独中解脱出来;而那些社会联系感良好并且有安全感的人,差不多也都一直延续了这种状态。除了这种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还发现,当双胞胎中的一人有孤独感时,另外一人同样感到孤独的可能性接近48%。
为了理解这个概率的重要意义,我们首先要知道,随机猜测他人是否感到孤独,就好像猜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可能性都是50%。所以,48%的结果说明这其中的原理和抛硬币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的测试对象有几千对双胞胎,如果另外一个人是否感到孤独完全是随机的,我们的结果应该更接近50%才对,但我们得到的结果仅仅是48%。所以,我们的结果所揭示的很可能是遗传对孤独的影响,遗传系数应该就在这个数字附近。我们还相信,48%对其他一些受遗传影响的个性也同样适用,如神经质、随和、焦虑等。
威尔逊把基因称为“弹性皮带”的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遗传可能性意味着基因设定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方向,但我们选择哪条道路以及最终的归宿还要受环境的强烈影响。在某些纯粹的生理问题上,如眼睛的颜色和是否患有亨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r sDisease)等,基因有100%的决定权,环境对此毫无作用可言。然而,基因对社会需求的决定权就只占48%,而把余下的52%留给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要知道,生命体 也就是说你和我,具备调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