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的故事发生在1992年8月,而《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于1993年的11月,也就是说,这篇“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文章发表距今已17个年头,我们的素质教育怎么样了?我们的孩子怎么样了?靴子是不是总该落地了?
其实,五年前,就有一只靴子落了地,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见。
看过《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的人有可能知道它最初是发表在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题为《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但有几个人是从《少年儿童研究》上读到它从而知道它的?可见,仅仅发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发表在哪里。
2005年第1期的《孩子》杂志上有篇文章名为《夏令营里的再较量》。文章指出,距上一次“较量”12年后,2004年8月19日,长江日报报道,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在8月份组织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这次多了一个韩国,而结果与12年前相差无几,输家仍是中国孩子。
这篇文章通过大量日、韩、中三国家庭教育的案例场景来说明,是三国不同的家庭教育教出了不同的孩子。
问题是:这篇《夏令营里的再较量》并没有“再”火爆。
原来,发表在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呐喊过后有无回音、回音之后有无响应、响应过后有无举措、举措之后有无落实、落实过后有无成效。
如果呐喊过后一切依旧,人们便也听觉疲劳。
无辜的独一代,一直承受着视为另类的评价,却从未享有过针对另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