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暴露焦虑症 为什么我们惧怕于人前示弱(7)

聪明人为什么干傻事 作者:(美)肖尔


埃胡德·奥尔默特的暴力反击不仅使无辜民众死于战火,国际舆论也由支持以色列转向反对以色列。虽然我们无法尽知以色列袭击黎巴嫩的所有后果,但其中一个后果十分明显:以色列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在联合国调解下以黎双方签订了停火协议,于8月10日结束战事。真主党毫发无损,其在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地位甚至有增无减,以色列发动追袭的最初原因--那两名被俘以军士兵依旧未获释放(这两名士兵的生死下落一直不明,直至2008年7月真主党才将其遗骸归还以色列)。约有150名以色列人死于战火。时任国防部长的艾默·皮瑞茨(Amir Peretz)被迫辞职,而奥尔默特的支持率也降至个位数。约10个月后,由奥尔默特总理召集组成的委员会在对军事行动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后发表了调查报告。由一名法官、两名退休将领和两名学者的专门小组认定:如果当时总理没有采取全力回击的军事行动而是考虑采用其他方案的话,此次事件应该能获得更好的解决。委员会认为,奥尔默特原本可以继续执行对真主党的遏制政策,或者可以"在阻止冲突升级的前提下,政治外交运筹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

考虑到当时真主党持续不断的致命性火箭袭击,委员会提出的备选方案可能并不足以解救以色列民众。毕竟,有时侯外交斡旋是无法替代军事打击的。另一可行方案就是请求联合国在屡遭真主党炮袭的城镇部署国际维和部队。若是国际维和部队受到真主党的火箭袭击,国际舆论就会迅速倒向以色列,真主党也再无翻身之可能。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同情将会不断深化。以色列国防军在进入黎巴嫩扫荡真主党地面据点时就不必孤军作战,可与其他国家援军联手,甚至还有可能得到黎巴嫩政府内部非真主党人士的支持。届时,黎巴嫩国内舆论将转向谴责真主党袭击联合国维和部队并激起国际社会公愤的行为。但是,以色列政府采取的暴力回击政策反而使以色列陷入了比空袭开始前更尴尬的境地。

其实以色列对付外来侵犯早已积攒了数十年的经验。长期以来,以色列的政治领袖和国防军对其宿敌真主党也有着深厚的了解。徒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为何还会严重地错估当时的局势?这也算是认知陷阱"请君入瓮"的手段之一。尽管我们在平时总是慧眼如炬,但是一旦认知陷阱控制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会在它的误导下,得出错误的观点和轻率的决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