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宝岛眷村》:序 拒绝遗忘(2)

宝岛眷村 作者:张嫱


本书收辑了出身桃园眷村的学者张茂桂的《眷村想象》、嘉义眷村影视制作人王伟忠的《眷村是我的娘胎》、眷村题材连续剧《光阴的故事》的编剧毛训容的眷村真实故事、舞台剧《宝岛一村》编导赖声川专访、王蓉蓉的眷村菜谱、杨南倩的眷村帮派题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探讨、外省流离者的家书征文等,藉由不同形式不同面向的创作,不断投射一己的眷村记忆版图。我不由联想到,如果我早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离开同方》(1990)以同方新村寓意影剧三村,被视为我个人“还愿之作”①的说法有其普遍性,那么,《宝岛眷村》里发想个人眷村的原创之作,何尝不可作如是观,换句话说,人人是自己执行眷村安居与漂流的辩证者。当然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眷村城邦毁坏得如此快速,回望之余,往深里看,我的期许是,传达眷村记忆,这里头没有悲情。巴勒斯坦最雄辩的代言人萨义德(Edward E. Said)的《乡关何处》(Out of Place,简体版译为《格格不入》)是流离者传记,他的故事从来不是个案,流离者伊于胡底的命

运,是历史的谬误也好,是人生的错置也好,萨义德并没有控诉。如果我们能理解萨义德,就能理解“眷村性”,即如王伟忠所说,如果他活得还算精彩,“是因为眷村滋养了我的灵魂”,我觉得,眷村子民该有这样的志气。

我曾在2004年编了一本《台湾眷村小说选》,收了朱天文的《伊甸不再》、张启疆的《君自他乡来》、袁琼琼的《沧桑》和苦苓的《想我眷村的弟兄们》等作品,伊甸、他乡、沧桑,都导向了眷村的存在与身世。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伊始,眷村子民如鲑鱼回游彼岸,而人事全非,返乡路径从某个角度看,已经缝合,眷村子民绝大多数已在台湾安居生根,眷村生成故乡,因此,返乡在那一刻,既是回去又是回来。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德裔作家荷塔?慕勒(Herta M ller)有很接近的身世内在,慕勒出生于一战后,是从奥匈帝国被划归匈牙利的德裔后代,版图的重划让慕勒族人一夕之间分散流离,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是匈牙利最深沉纠结的问题,也一直是慕勒族裔的痛苦之根。慕勒在三十五岁那年“回”到西柏林定居,以自身的流离感知将“返乡”过程诠释得十足动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