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节:同情(3)

生而向善 作者:(美)达契尔·克特纳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之外》,第203节

因此,一个君主如果希望保住自己的权威,他就必须懂得不要为善,利用那个知识,或者不利用它,一切都视必然因素的需要而定。

--马基雅维利

这些古老的观念蒙蔽了人们对同情的科学研究。尽管如此,新的实验研究还是迅速增加了,人们又重新认可了达尔文的观点。同情是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情感,其深刻根源在于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塑造它的东西或许是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迫于最有力的自然选择的压力而发展出的适应能力,即照顾弱小的需要。同情怜悯绝对不是盲目的;怜悯程度与弱小程度成正比。它绝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它导致了勇敢的、利他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通常需要自我做出巨大的牺牲。这些发现的基础应该是对神经系统某一区域的研究,而这个区域直到最近仍是科学认识的谜团。

迷路的迷走神经

达尔文把怜悯称作最强大的本能,他确实触摸到了西方思想正统脉络上的一根神经。或许达尔文并不清楚,他还触摸到了另一根神经,准确地说是一束神经,即人们所说的迷走神经(vagus nerve)。它位于胸部,每当被激活时,就会在胸部产生一种不断扩大、流体似的温暖感觉,同时在喉咙处产生一种哽咽感。迷走神经(参见下图)起始于脊髓顶端,然后在全身漫游(在拉丁文中,"vagus"的意思是漫步迷路),向上连接了面部肌肉组织,接着是参与发音的肌肉、心脏、肺部、肾脏和肝脏以及各种消化器官。在一系列引起争议的论文中,生理心理学家史蒂夫·波杰斯(Steve Porges)证明了一个事实,即迷走神经是怜悯之情的神经,是我们人体中关爱他人的一个器官。

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波杰斯注意到,迷走神经使参与照顾行为的各个肌肉群受到神经支配而活动起来,包括面部肌肉组织和发音器官。举个例子,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当一个人听到另一个人描述受苦受难的经历时,人们往往就会有节奏地叹息。这是短短四分之一秒、带着微弱呼吸声表达关切与理解的情感表达。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这声叹息本是一种原始人类的呼气动作,它使叹息者的战斗/逃跑生理反应平静下来,并且在说话人身上起到了缓解痛苦与增加信任的效果。每当我们宽心地叹息时,或者用我们关切的目光和锁紧的眉毛来打消忧伤者心中的顾虑时,迷走神经就在工作。它会刺激喉咙、嘴巴、面部以及舌头的肌肉来发出关切他人与打消顾虑的安抚性表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