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同情(5)

生而向善 作者:(美)达契尔·克特纳


在一篇论述崇高与美的文章中,伊曼努尔·康德把自己的目光瞄准了这种可能性,即同情心让人们在面对非正义行为时变得脆弱而被动。虽然有点儿离题,我们还是要把康德的观点援引如下:

因为我们的心不可能因为看到人人受益而洋洋得意,也不可能因为一人受苦而悲哀;不然,善良的人们就会像赫拉克利特一样在同情的泪水中一一溶化。即便如此,善良心意还是无济于事,它仍然只是一个心肠软的游手好闲之辈。

同情心往往把人们变成消极被动的、驯顺的、忧郁的典型人物,成为"心肠软的游手好闲之辈",就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一样。这位哲学家著名的论点是:人性总是流变不居的。我们应该感谢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和南茜·艾森伯格,因为他们提出了这个根深蒂固的主张,并且收集了实验数据。数据表明,同情心是利他主义行为研究者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这是一种纯粹的、面向他者的情感状态,它促成了利他主义行为,即保罗·鲁西萨巴吉纳在卢旺达有计划的种族屠杀中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