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2)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不论面对的事情多么复杂,抓核心、抓重点、抓本质是我从小在政治课上学会的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我个人的生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当然掌握起来很不容易。

人的基本素质——德行、秉性与才干

我基于自己有限的体验,把人的基本素质分成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 是价值观和道德;

第二, 是心理和性格修养;

第三, 是知识和能力。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在这里插一句闲话。“三”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奇妙的数字。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一个事物作三个层次的划分,就足以揭露出其本质特征了;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通常也是分成三大类就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其中的差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就像爱因斯坦发现的光速不变一样,这也是一种无法进一步解释的世界自然法则吧。在下面,“三”这个奇妙的数字还会不断地出现。

知识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考虑。其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才干”。它是我们走上社会以后创造价值的直接本钱。另外通常讲的“智商”也是属于这个范畴,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

因为才干是直接的“生产力”,其作用可以被直接、明确地感知到,所以也是最受人们重视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尤其如此。西方人对于“实力”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这种观点现在也传给了我们中国人。“实力”成了当今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

心理与性格修养讲的是人的“秉性”,与现在流行的“情商”有关。但是我的理解又不完全一样。现在讲的情商,更多的是表层的行为特征,比如一个人如何待人接物,偏于技巧。而心理和性格修养会涉及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心理与性格修养虽然不会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却在无形中制约着我们知识与能力发挥的空间的大小。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当中,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而使个人的发展受到影响的实例非常多。在我的另一本书《我的职场十年》中,我曾经讲过一些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在我做掌上电脑的时候,因为其心理的问题,我不得不撤换了一个非常能干的软件负责人。

也许因为我们认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建立在家族之上的,心理、情感等问题大都被消化在了家族内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教育中不太受重视的部分。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比如我们讲选拔人要“德”、“才”兼备。这里面都没有把“秉性”明确地放进来考虑。我们新中国提出的教育方针原来是“德智体”,后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性”也没有明确包括在里面。

所以,在心理学上面,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涉及得比较少。中国文化中有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但是都是和哲学或宗教结合在一起来讲。我们没有太多面向大众的内容,这是我们的一个明显的不足。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有类似的问题。

在中国有一些人热衷于做文化“挖掘”工作,不断努力地去证明外国人有的我们也有。但是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过有人做心理学方面的“挖掘”工作。其实这种“挖掘”往往是自卑感在作祟。中国近代以来,通过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已经相当成功,但是我们对心理方面的重视却远远滞后。在美国,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每年有30%的人看过心理医生。中国的状况在最近这些年开始有些改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