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认识自我, 走向成熟(3)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价值观和道德,通俗地讲就是人的德行(德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强调的一点。现在中国选拔干部也在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过“德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新中国文化中,在近代西风渐进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最遭某些中国人非议的一个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直气壮地把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首位。

不论我们如何看待价值观和道德,不论我们如何讨厌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说教,一个人的德行都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人生道路的走向,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可能达到的高度;而秉性在这条道路上为才干提供了表现空间;才干只能在这条道路上的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作用。

西方文化在整体上对价值观和道德的看法与我们中国人(至少在传统上)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资本主义诞生于西方,其核心是“市场经济”。我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而且强调每个人都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个社会就自然达到了“均衡”,每个人的利益就都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我现在还能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心中的惊讶。那是我和一个远方的朋友的通信。这个朋友在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留学以后不久,就在那里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对自己从小在中国被灌输的道德教化大加鞭挞,非常自信地宣称:“所有的人都为自己,都争取自己的利益,社会自然就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雷锋。那是虚伪或不正常的人。”

世界在短时间内了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必去西方取这个“真经”了。“某跑跑”的事迹在网上曝光被一些网友猛烈炮轰,可是他在地震一年之后依然宣称:“那些说自己在地震的时候能跑而没有跑的人,都是在撒谎。”某些社会变化有的时候快得让人恍若隔世,不像有些学者们渲染的那样漫长。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堕落却常常可以发生在转瞬之间。

虽然西方对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的流派和说法,但是本质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我们现在非常强调“竞争”,“竞争”不就是为自己,为自己企业的利益去争斗吗?尽管法律对“竞争”有约束,但是它不会改变“竞争”的本质。

社会在很多场合需要竞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和文化的主流或核心是被这种鼓励人人为自己的主张所主宰的话,那这个社会和文化在整体上、在对价值观和道德的态度上就会出现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很多我们中国在传统上很看重的美德,常常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或者是奢侈品——如果还没有被抛弃的话。

比如诚信。在现代社会里它常常不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承诺,而成为了一种文字游戏。只要在合约的文字上没有漏洞,便可以不负责任。很多所谓的金融衍生品,玩的就是这种靠文字圈套掠夺财富的游戏。

任何事情,放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层面,其正当性和正义性就会有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环境,来简单绝对地谈论一些事情的对错。

人性、德行、秉性和才干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常说的“人性”与上面谈的人的三个基本素质又有什么关系?我个人感觉可以这样来描述人性:它包括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德行),还包括了心理与性格修养(秉性)中的一部分内容。我用下面这张图(图序言—1)来比较形象地表示这三者的关系。当然,这张图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不能太较真地纠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