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讲过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中性的词。“舍己为人”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坑蒙拐骗”也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有价值观,就好像我们在说一个人长了两只眼睛一样,别人不会理解我们想表达什么意思。道德则不然,它通常不是作为一个中性的词被使用。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有道德的,大家通常就马上会对这个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然除非你根本就不相信“道德”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道德在不同的价值观里起着的不同的作用。有些价值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有些则不是,比如机会主义者。下面就讲一下道德究竟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理解,与中国传统的认识通常是有很大差别的。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并不是一个伦理的概念。
为了确认自己的理解没有大的偏差,我曾上网搜寻“道德”二字的解释。在百度百科里我查到这样一段话: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指遵循“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解释确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观念是一致的,也与我的理解相同。把“道德”两个字放在一起,当我们说一个人有“道德”的时候,我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做事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德行在中国文化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在中国文化里,德行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取或掌握的,所以中国文化才把它具体化成很多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的伦理上的一些规矩,到最后大家只知道伦理上的道德概念,而不知道它的本意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这些被儒家推崇备至的伦理规矩,是在人们搞不清楚什么是道德的本意以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我比较赞成按照这个中国传统的解释来认识“道德”。
据《史记》记载,孔夫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对他的一些做法颇不以为然,不太客气地教训了他一番:“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研究的东西,那些人连骨头都腐烂掉了。只是他们说过的话还在而已。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运到了则要打起精神主动驾驭局势;时机不对,则放松心态,随缘做些事情就可以了。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绝不张扬财富;有大德之人,看上去反而愚态毕现。所以,你应该去掉自己的骄狂之气、多欲之心,以及面子上的虚荣和胡思乱想。这些于你的身心毫无益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