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一番奚落以后,我们尊敬的、当时尚未修行到家的孔夫子显然被震撼了。回来以后他告诉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人间自有高人在。
孔子的儒学中谈“道”比较少,主要内容是从“仁”开始讲的,自然有局限,因此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它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成为了在中国影响最广泛的一套学说。究其本源,与老子讲的是相通的。也有很多人,包括吕思勉、鲁迅、郭沫若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认为老子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儒学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德规范并不是什么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东西。在本质上,它是与人类相关的客观存在对人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常讲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团队精神,它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而是有客观基础的。
在我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一个关于团队精神的问题:“我们出去做团队拓展,大家都表现得很好,感觉也非常好。可是回到办公室以后,大家很快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这是为什么?”用团队拓展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团队精神,有点像企图用童话来教育成年人,除了娱乐之外,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效果。拓展训练是人为创造的一个环境,每个人都清楚这是假的,而且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做。你按照大家的期望做了,对你也不会有坏处。
回到办公室,对不起,今年奖金就1 000元,你多拿一分,我就少拿一分,冲突就来了。咱俩是平级,上头有一个职位,你上去,我就上不去了,咱俩怎么合作?
团队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团队的利益,这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只有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利益的存在,才会建立起团队精神。反过来,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共同的利益不足以超过个人独立争取到的利益,那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在企业中,团队精神不是说教,而是由企业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决定的,是有客观基础的。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个客观基础,并且企业家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这个客观基础,大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有团队精神了。没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认识不到它的存在,谈团队精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道德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伦理说教问题,而是一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你认识到什么程度,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你的道德就会达到什么高度。如果你真的在这个意义上德行很好,你的秉性和才干都会有相应的变化的。
当然,人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只好用伦理纲常来约束他,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后来中国宋代开始的程朱理学搞的很多都是这种事情。其中有很多背离了中国文化的本意甚至走火入魔的内容,比如简单地将伦理纲常等同于“天理”,把“正道”解释为“中”。这些错误的东西残害了无数无辜百姓。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确实也产生了不少的垃圾。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尽管不完全正确,但有它的合理性。
但这些都不能否定从本源上讲,道德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把道德变成一种说教,是因为宣讲者自己并没有透彻地理解它的本质。
道德的客观性与前面讲过的价值观带来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情。人不是世界的主宰者,我们的行动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对于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有德行的人,如果你仔细观察和分析会发现他们彼此仍有不同之处。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建议大家在分析事物时,要有点认真仔细的态度。当然还要能跳出来,不陷入到琐碎之中而失去本质。
比如有的人可以兼济天下,甚至舍生取义。有的则只是独善其身。知识分子里第二种人比较多,特别是小知识分子。就是说我只独善其身,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我不去闯红灯,我也不抢银行。但是你让我付出很大代价去做一件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的话,我还是要考虑考虑的。我要患得患失地权衡一下代价有多大,是否值得去做。这是知识分子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当然,可能是因为知识分子受教育多,自然想得多,所以容易纠缠,这方面的问题就容易显露出来。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一些看法,我想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系。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前几十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是紧俏产品,不像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还挺难。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他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毛泽东一再要求,乃至动用行政手段让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积极贡献于社会。显然对许多人来讲这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过经历过几十年血雨腥风和枪林弹雨考验的人,在行动尺度把握上必然与我们这些在歌舞升平的和平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这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课上讲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