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分析的是不同文化哲学之上产生的不同科学。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也就是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我们现在接受的,都是基于西方社会发展而总结归纳和预测的社会发展路径。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然后是社会主义社会等等。
这确实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轨迹,而且被认为是简单机械地受生产力发展制约而成的。
中国是这样吗?现在无数人都在以西方参照系来看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这是有根本问题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按照那个框架走过来的。
秦始皇在中国开创的是什么社会形态?现在我们普遍认为是“封建社会”。可是秦始皇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废封建,立郡县”。然后是“书同文,车同距,度同衡”等等。
在西汉初期,封建的分封制一度复辟,但是很快就又走上了秦始皇开辟的“郡县”制了。后来各个朝代的各地方的封王,基本只有经济待遇,没有治理权力,更别说军队了。毛泽东讲中国“百代都行秦政制”,说的就是这件事情。也就是说,秦始皇为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国家体制做了基础性的整体设计,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治理结构框架。当然这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我愿意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那个时期,由秦始皇完成的历史性突破。而后来的中国历史,不论是横向与欧洲文明比较,还是纵向沿时间长河观察,都证明:这个突破具有对历史惊人的超越,尽管它远非完美也没有万代永续。它绝非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简单结果。
所以,秦始皇以后的中国社会,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摧毁以后形成的中世纪“封建社会”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参见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68页。那么中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到底是什么社会?它不是任何一个西方的社会形态。有人把它称为“农业资本主义”,我觉得这并不正确。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出现以疯狂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的基本价值导向与后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在相同或类似的“经济基础”上,是可以建立非常不同的“上层建筑”的。在这里不存在简单的机械决定关系。
西方人给我们这段历史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东方专制主义”。可能是因为他们到现在也统一不起来,只好强说中国人特别“专制”,所以才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实现了统一。其实他们心里一定是羡慕得要死要活,否则“自由”如此美妙,他们何苦搞出一个“欧盟”呢?西方人并不理解中国的历史,也没有看明白自己的历史。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不够专制吗?但是并没有实现欧洲大陆的统一,而且近年来又分裂出好几个国家。
由此我想到,中国未来的路会是什么样?我觉得如果我们的文明传承没有被西方的影响彻底中断,中国还是会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路。有人把这解释为文化的不同所致,似乎是一种主观意识造成的。但是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从而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所以,这个不同,是有客观依据的,不是一个文化上的主观意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