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逻辑分析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逻辑分析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是逻辑演绎、归纳、统计等等方法。大家学习自然科学,很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些逻辑分析的方法。

逻辑分析,强调的是对分析对象的准确界定,甚至对其进行精确的概念性抽象定义,同时还强调分析规则的严密清晰。典型的逻辑分析过程,首先是对概念的清晰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在本质上它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有因为追求细节的完备和精准,而失去对全局认识的倾向,容易陷入局部走向片面。而且因为常常是从概念出发,演绎出的结果有时可能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逻辑分析的特点在于严谨、缜密。现代科学如此准确精微,全赖于逻辑的方法。但是,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现象或规律都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认识或描述的。事实上,具有这种特点的现象,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基本上局限于世界中的机械性质的对象或现象。

比如现代科学,在纯物质世界中,可以说所向披靡。我们的计算机芯片的线宽,已经作了几十纳米;人类早就乘坐飞船踏上了月球。可是到了生命领域,科学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人类依靠现代西方医学可以真正治愈的疾病,还是很少。以至于我的一个学医的同学曾经开玩笑说:“西医治病其实只有三种办法:抗生素、维生素和手术。其他的手段,都治不了病,只能缓解症状。”

在社会领域,只依靠逻辑分析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更稀少了,尽管逻辑分析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逻辑分析基本上是在一个层面中的特定领域展开的,它分析的是在同一个层面的一个领域中有着直接关联的现象,它无法超越自己的前提假设的层面和领域局限,不具有跨领域或层面的能力。比如在平面几何的假设下面,无论如何推理,都不会产生立体几何的定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宏观假设下展开的,所以无法推出微观物质运动的那些特有规律。到现在,科学界还在头疼怎样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揉在一起。量子力学里有一个“量子纠缠”现象。什么意思呢?

两个粒子,一旦进入纠缠状态的话,这两个粒子不管在空间上有多远的距离,它们之间的状态,永远有一种严格确定性的关系。这个现象相对论就很难理解。它们之间是怎样实现同步的?按照相对论来讲,任何同步都需要信号的传递,而信号的传递不能超过光速。量子纠缠不存在这个问题。完全是两个独立的粒子,但是它们俩之间永远能够保证绝对的即时同步,不管在空间上分开多远。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是弄不明白这里面的矛盾如何解决。从这里也能看出,纯逻辑上“自洽”不是一个应该随便用来要求科学的条件。

因为逻辑演绎是在一个层面上基于某些假设前提展开的,所以它通常只能完善细节,而不能洞察本质,不能导致本质性的新发现。这是它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分析方法。

在哲学上,我们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不能只依靠逻辑分析。因为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穿透能力才行。

逻辑分析,确实是西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因此现代科学也诞生于西方。而中国人确实欠缺这种素养。我们对问题容易大而化之,虚而悬之,甚至不了了之。在今天,在我们已经接受西方科学超过了百年的时候,严谨缜密依然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看今天中国的工业,我们可以非常快地仿制出一个东西,可是与原版相比,总是有差距;我们国家的工业,现在依然在工艺材料上严重滞后。这都是这种严谨缜密不足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出色的产品,工艺的完善,材料的改进,都需要点点滴滴的长期努力。不注重细节,不顽强深入钻研,就不可能设计出比较完美的工艺,创造出更好性能的材料,做出一流的产品。

所以,我总是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要很好地珍惜学习的机会,不只把各门功课学好,而且要争取培养出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系统地强迫性训练才能获得。到了社会上,是很难再提高的。因为逻辑的理性、严谨和缜密,是与人的天性相冲突的。我们的天性是感性的,而理性基本都是后天培训出来的。前面给大家分析中医和科学的问题,就是想帮助大家理解,严谨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大家从中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逻辑分析是我们的弱点,所以要有意识地锻炼。它是西方的长项,可是它的局限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很大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后面有机会再详细地分析一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