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的暑期,一件小事对我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天我去我的同班同学程昀家中玩。碰巧他正在南京大学读书的二哥程昕放假在家。当时我们的学习压力在逐渐地增加,大家都热衷于探讨学习方法。而当时最流行的,就是至今依然广为采纳、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的题海战术,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考题的类型尽可能是自己已经熟悉的。
在直觉上,我对这种做法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觉得靠这种方法取得好的成绩,实在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这算不上什么有用的本事,费时费力对以后却没有什么益处。当然,这种排斥,也有我自己懒惰的原因,有一点希望投机取巧的味道。
那个时候,年轻的在校大学生还非常稀少。一见到程昕,我心中自然充满了初中生对大学生的崇拜,很认真地向他请教,到底应该如何学习才是正确的方法。
程昕给我的回答非常简单。他告诉我,拼命地大量作练习题,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式。真正重要的是每做完一道练习题后,能够认真地总结一下,从中总结和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以指导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每一道练习题才没有白做。听罢他的见解,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太对我的胃口了。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开始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如果说我有什么天生的优点的话,认准一个道理就一条路走到黑,可能是唯一的优点。这可以被解释成顽强,也可以被称为愚蠢。我曾经开玩笑地说:“我是那种撞了南墙,不是把我自己撞死便是把墙撞塌的人。”幸好到今天我还活着。
每做完一道题,特别是那些费了不少劲才解出来的题,都能总结出一点方法性的东西,这件事情做起来远远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个过程颇有点像是参禅。可以意会,很难言传。而且路程漫长,过程枯燥,长期看不到效果,也没什么神仙能告诉你什么时候你的努力才会开花结果。
开始的时候,我费了很大的脑筋才总结出的那一点名堂,过后再看,简直一钱不值。可是我认准了这条路,便不断地努力坚持。从就事论事的总结,慢慢地体会到了触类旁通的快乐。后来我们上课开始学习哲学,这对我的总结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帮助我开始认识理解一些更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
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迎来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经过了两年的思考训练,我的头脑突然像开了窍一样。有一阵,几乎每一天都有让我欣喜的感悟和收获。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种训练,不仅对我的理科课程有帮助,对政治课也帮助很大。政治课的考试,除开基本的概念外,分析类型的考题,我基本不用去背相关的内容,靠自己的分析能力就能解题。乃至于在高考前夕,我的母亲看我根本就不大背政治,便找到了我的政治课老师李杰,希望他管管我。可是李杰老师告诉我母亲:“你儿子不用背,他会分析。”结果高考的时候,我的政治课成绩远高于我的语文成绩。
这种热衷于培养自己分析能力的做法,也给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过这是后话了。
回首中学时期,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这种能力的获得,使得我养成了一个自然的习惯,就是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去学习、总结、认识各种规律性的东西。它使得我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事,而是能够面对新的问题,寻找新的规律和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我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日后在工作中,几乎每次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和挑战时,我基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与我当初的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有直接关系的。
由于受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天生的懒惰等原因,我们常常幻想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路程中,遇到“高手”指点,在“面授机宜”的时候,学到千古不传的“秘籍”,从而能够瞬间“脱胎换骨”,一步登天。
其实,世间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大都非常简单,学到这些道理并不一定需要“高人”传授。这些道理对于我们能否发挥作用,根本上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相信那些简单的道理,愿意把那些道理变成自己有效的行动,并且能够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不付出长期艰苦的代价,期望走捷径投机取巧,我们可能难以有实质性的进步。古人云:少不看西游。可能就是希望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少一点无益的幻想,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努力吧!
程昕简单的点拨,帮助我超越了流行的学习方法,没有走一味模仿和死记硬背的套路,培养出独特的分析能力,而又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有所成。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