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那个时候我们系的一个辅导员就不断宣传,在校学习期间考试有七八十分就可以了,要省出时间和精力培养多种能力,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别做书呆子。许多同学相信这个说法。
但是我却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一定要把课程学好。因为我坚信南珊讲的道理是对的。
为此,我在大学期间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最后我的成绩相当好,有幸成为了清华“文革”以后首批提前毕业的四个本科生中的一员。
其实,在大学期间,我也一直有疑问:“这些课程以后有用吗?费这么大劲值得吗?”可是所有的疑问,都没有能够动摇我对南珊的观点的信任。不过这些疑问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所以,直到我工作以后,我还会时常问自己:当初那样投入,值得吗?
工作多年以后,我相信那是值得的。因为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科学素养,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只能在大学完成。如果当时没有做到位,以后是无法弥补的。
在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人可以半路出家,甚至自学成才。但是在现代自然科学领域,恐怕大家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因为现代科学的训练,需要系统性,需要相应的环境,也需要好的老师。所以,我总是建议大学生们,在校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有精力再去干点别的,但是不要影响学业。
没有在大学期间严格的训练,一个人很难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坚实的现代科学知识基础。
其次,长期持续的艰苦努力,是对人性的一种磨炼。第一,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秉性。后来工作以后,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其实这主要是在大学的时候,在强迫自己去学好每一门功课中培养出来的。谁不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呢?人是有理性的感性动物,人的理性大都是后天性训练出来的。第二,这种磨炼,能够让一个人对生命中的很多问题,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比如后面要讲到的人生上台阶的问题,在黑暗中坚持自己的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理论的认识问题,而是一种在实践中感悟的过程。如果当初我把精力花在了很多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浅尝辄止,却没有在一个方向上长时间持续艰苦地努力,把问题彻底搞懂搞透的话,我就不会有这些刻骨铭心的感悟。
后,也是我工作很长时间以后才明白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不同科目上的持续努力,让我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悟能力。我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真正尽力而为不必因任何可能的结果而内疚了,哪怕这件事情我是第一次做。
听起来这是一件挺玄乎的事情。在我接手神州数码软件公司的时候,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管理技术以外的事情,而且又是一个处于崩溃状态的,有700人的公司。当时我的一个副总经理问我:“谢总,你行吗?”我告诉她:“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但是不论我成功还是失败,换成别人,都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后来这个公司在我的手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盈利。
这种感觉需要在多种情况下,长期不断地努力用心做事才能够找到。前面讲过如何获得心灵感悟的能力,其中我讲过的第二条,就是这件事情。
南珊对人生的看法,一直影响我走到今天——把自己眼前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再去想别的。
这种态度,并没有把我变成书呆子,相反它让我找到了自己不断成长的坚实的立足点,使得我在不断开拓新天地的过程中不至于堕入空谈或幻想,让自我超越有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