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例子,是我好几次送一位亲戚由广州回厦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然而我相信,这样的现象应该不局限于发生在广州至厦门的汽车上。若读者发现类似的现象,不妨告诉我。
应重视边际利润
我们常常希望一项决策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如何知道利润实现了最大化?一个简单的做法是问问自己:再增加一单位物品的边际利润是多少?
边际利润,被定义为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所得之差额。当边际利润为正,意味着增加单位该物品带来了正利润,于是总利润会增加;相反,边际利润为负,意味着增加单位该物品是得不偿失的,于是总利润会降低,此时要增加利润反而应削减该物品。当边际利润为0的时候,意味着没有充分理由增加或减少该物品,无论增加或减少该物品,总利润都不会变化;此时,总利润实际上达到了最大。
边际分析思路,可能也体现了一个生活常识:选择一条中庸而不是极端的道路通常会生活得更好。或者说,恰当地平衡生活之各个方面,通常比不去平衡生活之各个方面,更能令人快乐生活;保持在一种恰当的中间状态,不能不足,也不要太过,这就是最佳的境界了。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意味着边际利润是比边际收益更快递减的。我们常说做一件事“过与不及”都不好,那正是因为“过”意味着边际利润为负,“不及”意味着边际利润为正,这都不是利润最大化的解。“恰好不过”,实际上就是边际利润为0的时候。因此,懂得边际分析的人们往往更不容易走向极端,也不会简单地以为多比少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谤之——中国传统的中庸平正的为人处也之道,未尝不与边际分析的思想同理。可是现实中很多人都很容易忽视过犹不及,结果做事成了画蛇添足,徒劳无功。
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首先,经济学家在分析人类行为时,假定人是理性的。当然,这就意味着经济理论并不能去解释一个疯子的行为,不过,好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疯子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其次,经济学家一旦观察到难以理解的行为,常常偏好从制度根源去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只有深入理解了行为的制度约束,才能更深入地洞察个人行为的动机和表现。什么样的制度,会激发什么样的人类行为;人们会对制度激励做出反应。此外,经济学家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尽管也会看我们能得到什么,但他们更关注为了得到而放弃了什么;这就是机会成本理论。而且,经济学家非常强调在边际上思考决策问题,即我们再往前走出一小步,我们将会付出什么代价(边际成本),我们会得到什么好处(边际收益)——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我们就应该继续迈进;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就应后退;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祝贺你,你正处于最优的位置,只需停留在那里就everything is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