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们通常将现状视为参照点(1)

为什么选错的总是我 作者:(美)韦尔奇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参照点呢?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这中间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人们通常将现状视为参照点,而一些常见的心理倾向强化了这点。一个就是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人们有时在卖出一个物品时的索价要高于其购入同一物品时乐于支付的价格。比如当有人想购买你的钢笔时,你也许不愿为了低于30美元的出价而与它分离。但当你自己在市场购买同样的钢笔时,你愿意为之支付的价格也许不超过20美元。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行为?其原因并不明确。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存在感情。但这更推动了我们将现状作为衡量损失和收益的基准。(当目前的状况维持长时间无变化时,或者当我们刚刚获得某些收益时,现状更有可能被我们作为参照点。在其他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快速地将收益正常化。如果我朋友所报价的那栋房子处于炙手可热的房产市场,那么卖家的参照点可能就不会是他数年前购入该房时所支付的价格,而是销售时更高的“市价”。如果最近遭遇了损失,现状就不太可能被作为参照点。人们在将损失正常化的方面速度非常缓慢。这点是可以理解的,谁会喜欢损失呢?)

当参照点不是现状时就可能是很多其他事物。例如人们的权利观(conceptionsofentitlement)就会是一种强有力的参照点。我所研究的是国际政治,因而在解释权利观如何成为参照点上,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领土要求的例子。国家通常会承受巨大的风险来避免损失(或努力夺回)他们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土,即使这些领土本身是贫瘠无用的荒地。但极少有国家会冒险去争取他们认为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即使这些领土是富饶高产的土地。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领土转让是德国在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结束时(1871年)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本国领土。这给法国人的民族灵魂带来了伤痛,也损坏了法德关系。这种伤痛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战争。法国和德国在此问题上的参照点非常有趣。法国人从未将1871年的这些领土丧失正常化,而德国人也从未将他们的收益正常化。大部分德国人将这两个省份视为所占领的法国领土,从未将其视为德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归还法国。有趣的是德国拒绝接受获胜盟国所提出的众多条款,但这个条件除外。1870年的领土参照点好像从未发生过改变。领土权利感会影响到人们对事态的接受,只有懂得其影响力才能理解这个历史事件。

有时人们的雄心也会决定他们的参照点。墨索里尼(Mussolini)希望建立一个“新罗马帝国”,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希特勒(Hitler)希望能控制东欧,因而不顾一切地去为此冒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