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第七章辛亥前后(3)

鲁迅传 作者:许寿裳


这件事发生以后,夏震武怀恨在心,就写信骂许寿裳"离经叛道,非圣侮法",并写了什么"你不能一日立于教育之上"的不通的句子,逼着许寿裳辞职。这事引起了教员们更大的愤怒,他们立即向浙江省提学提出集体辞呈。接着,鲁迅和住校的十几位教师一起,带着行李、书籍,离开学堂搬到湖州同乡会馆。老师一走,学生们无课可上,他们就向提学请愿。提学在下令教师复课无效之后,请了一个杭州姓陆的绅士来调解,以后又耍了提前放假的花招,但教师们一致坚持:夏震武不走,决不回校。学潮坚持了两个多星期,有人劝夏震武辞职,而他却执意地说:"兄弟决不放松"。但是,在两级师范师生的斗争下,浙江的提学无计可施,只好叫夏震武辞职了。夏震武离开学校时,发表了一个《告两浙父老书》:"震武少懦劣,向不能与时俯仰……"接着又是一通忠孝为生、尊君亲上的八股调,只是心还不死,说什么支持许寿裳、鲁迅的报纸"诬及先朝,且污蔑先朝官闱",企图请朝廷来镇压,但是,朝廷自身尚且惶惶不可终日,哪能顾得了这些呢?

斗争胜利结束后,鲁迅和其他二十多位教师,在湖州会馆的院子里照了一张相,并在大井巷一个饭店里聚餐祝贺。聚餐会上,在这次斗争中被夏震武称为"拼命三郎"的鲁迅,格外高兴,他用筷子夹着一块肥肉,模仿夏震武的语调说:

"兄弟决不放松!"

同伴们也开怀地大笑起来!

鲁迅在杭州工作了一年。1910年6月,他又回到故乡绍兴,并从秋季开始,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监,兼任博物学、生理卫生学教员。那时鲁迅刚刚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办事认真,学生们都敬畏他,学生中胡愈之、孙伏园,宋紫佩都是这个学校的佼佼者。宋紫佩开始曾不满意鲁迅的过于严峻,后来感受到了这种严峻中的正直,二人便成了好朋友。鲁迅加入南社也是宋紫佩介绍的,但是鲁迅不太满意南社的作风,所以他始终只是一个挂名成员。

鲁迅到绍兴的第二年,即1911年10月10日,中国似乎出现了生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武昌起义首先获得成功,革命新军赶走了湖北总督瑞瀓,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此时,清王朝的崩溃之势已成,因此,不仅各地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就是原来的立宪派和改良派,满清的各省督抚和其他一些地方官僚、商人等也都纷纷站到革命派的一边来。这样,两个月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上海、江苏先后宣告独立,起义的浪潮席卷了满清政府的半壁江山。

起义的火焰很快地蔓延到鲁迅的家乡。11月4日,革命党人活捉了浙江巡抚,烧毁了省署衙门,光复了杭州。这一消息很快传到绍兴,沉寂的小城立即沸腾起来,鲁迅更是特别兴奋,因为他所憎恶的一个腐败的王朝垮台了。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青年时代,他曾为推翻这个王朝呼唤,如今,他期望的革命在现实的土地上发生了。他怀着胜利的兴奋,礼赞了这次革命:"国土恒恒,则首举义旗于鄂。诸公响应,涛起风从,华夏故物,光复大半,东南大府,亦赫然归其主人"。(《越铎出世辞》)在革命军进入绍兴之前,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因此,还在挣扎的统治者便传出谣言,说是杭州被打败的清兵要渡过钱塘江到绍兴来了。小城的人心一时浮动起来,人们神色紧张,有些店铺也紧紧地关上了门。鲁迅敏锐地感到旧的势力在挣扎,他需要挺身出来支持革命。于是,他召集了全校师生,手执长刀,到街上游行。他精神饱满地带着武装的队伍,在这个古老而沉寂的小城里走一遭,人们竟以为革命军来了。这次游行,在鲁迅故乡人民的心目中,便是绍兴的光复。

革命的游行粉碎了谣言之后,谣言家转眼又成了"革命派"。他们还组织了新"军政分府",原先的铁道股东变成了行政司长,钱店掌柜变成了军械司长,原绍兴知府程赞清变成了新政府的首脑,而杀害秋瑾的幕后操纵者章介眉,竟成了治安科科长。光复的果实,他们摘取得真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