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3)

爸爸妈妈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学 作者:云晓


在一般的家庭里,老人的教育理念都比较陈旧、传统,他们大多都不能承担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一般老人都很溺爱、娇惯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如霸道、自私、任性等,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品行的形成。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都不能取代的。因此,由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从而易使情感或人格产生偏差,进而产生诸如心理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当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家长们必须注意一点: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不会平白无故就降临在你的大脑中,只有通过学习,这些观念才会产生。

在此,我们总结了一些最常用的教育理念,供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预想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妈妈给5岁的儿子盛饭时,不小心把饭洒在桌子上一点儿,这时儿子竟然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你真蠢!”

妈妈先是一愣,而后勃然大怒,向孩子大吼道:“闭嘴,你怎么可以说粗话?”

儿子被妈妈的这种气势吓着了,忙解释道:“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

妈妈真的生气了,继续冲孩子大吼:“说粗话,还敢狡辩,你是不是找打呀?”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制止孩子说粗话,以及预防孩子以后再说粗话。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

妈妈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孩子告诉妈妈“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这是孩子对妈妈教育的反馈。然而,对待孩子的这种反馈,家长却表现得特别气愤,认为孩子是狡辩,并扬言要打孩子。那么,孩子会不会听妈妈的话,从此就不再说粗话了呢?

答案是“不会”。

首先,孩子认为他说的那句话并不是粗话,因为他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虽然妈妈厉声告诉他那是粗话,但孩子并没有认同,因为妈妈仅仅是要求孩子闭嘴,并没有跟他解释那句话为什么是粗话。因此,事实上母子俩对“你真蠢”这句话是不是粗话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孩子以后还会继续说这句话。

第二,针对孩子的反馈“我们班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妈妈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甚至是没有理会孩子的反馈,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再说粗话,我就打你!”当然,孩子也许会屈服于家长的压力,不在家长面前说粗话,但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在家庭之外说粗话。现在很多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说粗话,但一出家门粗话就一串一串地从嘴里“蹦”出来,往往就是由于家长忽视或没有正确应对孩子的反馈所造成的。可见,事例中那位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