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别把孩子当作你的“私有财产”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作者:李少聪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将来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不要动不动就说“听我的,我生了你,都是为你好”或“我会害你吗?别忘了,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这样说,只会让孩子不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更会因为父母的强压而形成自卑的心理。

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将来只会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凡事就想着找“避风港”,找依赖,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

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孩子买菜,正好有个卖冰糖葫芦的人推着小车走过来,看着车上插着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这个孩子拖着妈妈的手不走了,非要买一串。“吃什么吃?上面都是灰尘。”妈妈拉着小孩儿就走,孩子不走,她上前就是一巴掌,打得孩子大哭起来,妈妈更生气了,又连着给了好几下,“让你哭,让你哭。”

看着又哭又闹的孩子,卖糖葫芦的人忍不住了,他说:“大姐,孩子那么小,您怎么下手那么重?”

“我的孩子,我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关你什么事。”

卖糖葫芦的人也火了,“你当他小猫小狗啊,竟有这样的家长,不就串冰糖葫芦嘛。”

“他是我儿子,我不给他吃饭都是我的自由。”说完边骂边拖着孩子走了。

类似的场景,类似的话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伸手就打,张口就骂?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因为父母走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孩子是自己生的,他就完全属于自己。打他,骂他,无论怎么对待他,都是天经地义的。换言之,这类父母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很明显,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父母赋予孩子生命,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爱不是占有。把自己的情绪、想法、期望强加给孩子,都是父母不应该做的。

母亲绝对疼爱自己的孩子,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可能因为当时有什么烦心事。但无论如何,打孩子都是不应该的。殊不知,在众目睽睽下打孩子,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会伤害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和感情,以后即使有更合理的要求,很可能孩子也不敢提出来。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文文静静,不善言辞,问起什么来,他们都喜欢说“我妈妈说……”“我妈妈不让……”这样的孩子多数生活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中,什么事父母都给想好了,连将来过什么生活父母都给规划好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做什么都是为了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这类孩子的父母应该借鉴一下以下的建议。

方法一:尊重孩子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应该注意用语措辞,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有些父母有很不恰当的口头禅,比如“你的脑子是猪脑子吗?”“你怎么就不学好呢?”“我算看出来了……”说第一次,孩子可能不会有强烈的反应。但父母经常这么说,孩子就会渐渐默认父母的这些话。于是认为自己很糟糕,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相处,既不迁就孩子,也不能压制孩子。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像朋友一样,心里才会觉得快乐、轻松。

一个被尊重的孩子懂得去尊重别人,这样孩子才能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方法二:告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那么凡事都不会在乎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更不会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聪明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不会提前为孩子想好一切,安排好一切,而是更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将来。如果孩子问起诸如“妈妈,我考哪所中学?”这样的问题,他们给过参考意见,最后还要说一句,你的事你做决定。

岑刚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对他的“政策”很宽松,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他的事一律自己做主。亲友们对此有些惊讶和担忧,“你们什么事都让他自己决定,他还是个孩子,一步走错,可是步步错啊。”对此岑刚父母只是一笑了之。其实夫妇二人并非真的对儿子放手不管,他们只是用更民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一旦儿子的选择有偏差,他们会及时地引导孩子。另一方面,由于从小锻炼,岑刚的自主意识很强,大部分决定都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在学校里,岑刚也因为稳重、有主见而一直任所在班级的班长。

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于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定,考虑问题就会全面、谨慎,同时更有利于形成独立、果断的性格。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可能永远依附在自己身上,早日放手让他们去决定自己的事,他们会在未来走得更稳健。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立足,要和周围的人交往。所以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自我意识,才不会一辈子依赖父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